光量星辉
PHOTON STARS泰斗微电子
公司介绍
合作关系
时间和地理位置作为基础信息,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条件。2016年12月,光量资本投资泰斗微电子。我方投后,促进泰斗微电子与中电和瑞及铁道部的战略合作,为泰斗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及市场机会,并为泰斗后续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飞驰镁物
公司介绍
合作关系
红鲤鱼院线
公司介绍
北京红鲤鱼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具有国内影院市场稀缺牌照,是国内发展最快的电影院线。伴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票房贡献率越来越高,红鲤鱼院线瞄准三四线城市,主营映前广告、院线授权经营、放映设备销售等,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红鲤鱼旗下影院已达592家,形成了一张遍布中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影院网络。红鲤鱼已经成为,县域经济体观影、娱乐、购物的文娱中心。
合作关系
2015年2月光量资本对红鲤鱼院线进行了投资,随后为其对接京东资源,开展影院自提柜业务,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红鲤鱼院线正逐步成为全国性三四线城市观影、娱乐、电商配送等于一体的文娱电商中心。
中电和瑞
公司介绍
中电和瑞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简称“电子六所”)的下属公司,在北京六所和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础上改制重组而成,设有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轨道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工控信息安全四大业务板块,在轨道交通的能源管理、智能监控及牵引供电方面领先优势十分明显,是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包括ATS、ATP、CTC供应商,国内18家铁路局中的已有5家采购其产品,北京、成都、重庆、西安、厦门等城市地铁都是中电和瑞客户。智慧医疗方面,提供医院信息化及分诊软件;智能制造方面提供各类精雕机;工控信息安全方面,提供各类工控机及工业防火墙系统。
合作关系
2015年7月,光量资本的参与了中电和瑞的改制重组,并为其引入了国药控股及东软集团等战略资源。改制完成后,新公司在市场化运营的体制下,迸发出了强大的活力,2015年营收是2014年的2.85倍,利润是4.4倍,科研支出1.93倍。中电和瑞是国企改制的典范。
思特奇
公司介绍
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608,2017年登陆创业板,是电信行业的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供应商,为世界范围内的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业务端到端解决方案”,是中国移动和联通的BOSS、数据仓库、经分服务提供商,是运营商的长期最佳合作伙伴。思特奇是一家注重研发的高新技术公司,公司70%的员工服务于技术一线和研发中心,平均每年将营业额的15%用于科技开发与创新研究,大力研发云和大数据的通用平台产品。研发优势带来市场优势,思特奇业务规模位居国内市场三甲,陆续在国内20多个省、市、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合作关系
双成药业 (002693)
公司介绍
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经成为我国化学合成多肽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是技术领先的全球多肽原料药、仿制药制剂的主要供应商和生产商。双成药业已成功开发注射用胸腺法新、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胸腺五肽3个化学合成多肽药物,有多个化学合成多肽药物正在注册申报中。公司主导产品注射用胸腺法新(商品名“基泰”)是国内第二个上市的国产品牌,注射用胸腺法新先后进入2009年版《医保目录》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并被2010版《中国国家处方集》收录于肿瘤项下。
合作关系
公司介绍
最新进展
科济药业在2021年6月18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2171 HK)。公司官网:首页 | 科济药业 (carsgen.com)
真知灼见
PHOTONFUND VIEWPIONTS
贾雷德·戴蒙德所著《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部研究人类历史的经典之作,荣获美国普利策奖、英国科普书奖。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当下,这部著作一再被人们提起。新冠疫情危机下,重温此书我们依然能获得新的启发。本期光量推荐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
【美国】贾雷德·戴蒙德/著 谢延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07
本期导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对耶利的问题——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度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进行了详细解答。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是很不相同的。耶利的问题简单但切中要害,暗含了不同的历史轨迹对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历史和史前史的研究,从生物地理学的视角,阐述了现代世界不同地区各个民族历史发展速度的差异构成了历史最广泛的模式。最终寻找了耶利问题的答案:”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本期读书会由肖玮作为主讲人,现将分享内容整理概括如下:
肖玮:《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本基于考古学地质学、演化生物学的一本严谨历史书。时间跨越到史前文明,里面提及欧亚大陆以外的文明,包括非洲、澳大利亚美洲大陆等文明的兴起。“钢铁、枪炮”代表的是技术,病菌代表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抵抗力。题目背后没写出的还有 “文字和政治组织”。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尤其近五百年欧洲殖民者对新大陆的征服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① 庞大的人口;②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产生技术,有文字、高度组织的政治制度;③具备病毒的抵抗能力(如天花等。
驱动人类发展动力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是以下两点:①集约化粮食生产的突破是基础。人口从粮食中解放,产生分工催生更高的社会组织,形成族群-部落-酋长的族群-国家,进而诞生更发达的文明。比如更好的工具枪炮,更好的材料钢铁,更多的接触大自然也就是对病毒有更多的接触,形成对更多病毒的免疫力等。相反如果一个狩猎的民族没有形成农业文明,缺乏粮食,那么接触动植物有限,人体抵抗力有限,也就不可能产生更复杂的人类组织,形成高级的社会分工。②近现代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等这些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农业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欧盟等)。由此想到中国都具备先天的这些地理环境条件,但为什么1450年后中国为何会落后呢?①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②闭关锁国无法形成竞争。
引申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那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其实是自组织的过程。2020年将会是一个新的纪元元年,疫情将影响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得有句话是,是英雄塑造了历史,还是神塑造了历史。
郑宁:刚刚提到农业产生使欧亚文明领先美洲澳洲地区,但现在全球农业最发达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恰恰是美洲和澳洲。为什么在欧洲、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产生人类农业文明,而在美洲澳洲没能够产生?
2020年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在当代用历史的眼光看,是十年之变呢?还是百年之变呢?还是一个千年之变呢?
朱晴:其实这本书提到的新月沃地,是地中海气候。在同一纬度上像埃及、希腊、罗马包括中国,地中海气候是最肥沃最繁荣的地方,适合人类生存易形成人口聚集。这本书实际上是地理决定论体系,一个观点是说欧亚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在初始阶段促进了农牧业发展,,进而形成了更先进的生产力;第二个观点优质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也促进了欧亚大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欧亚大陆其实和非洲美洲不同,欧亚大陆东西长南北窄,非洲刚好相反东西短南北长,欧亚大陆这样的地理环境更加适合互相迁徙、流动、交流,促进了欧亚大陆繁荣和发展。
这本书曾提到,公元1492年,为什么168个西班牙人可以打赢8万的印加军队,进而能消灭600万人口的印加帝国呢?其中印加帝国当时天花横行时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办法抵制入侵。另外,牧业的发展也促进欧亚大陆社会发展,因为我们食牛羊等肉,很多病菌都是来自于这些动物,我们会有抗体抵御流行病,而非洲和美洲相反,没有发达的养殖业,也很易传染。这里还有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驯化的动物基本都被我们祖先驯化,不能驯化的动物确实就不能被驯化。大约有11种,最后被祖先驯化的是阿拉伯单峰驼。印第安人也尝试驯化了多种动物,但其他多失败了,只有狗成功了。
在欧亚大陆如中国很多年都是先进文明,是因为地理和气候决定了初始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个有利条件后来变成了不利条件。为什么呢?就是这样好的气候地理环境很容易养成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而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当时明朝这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就不会像当时的欧洲,欧洲是多国组成,好比各种小的自组织,容易形成熵减,保持竞争与活跃度,这就导致明朝中央政府一纸令下,让郑和下西洋航海事业夭折,开启闭关锁国,阻断了中国走向新的时代。而哥伦布却可以游弋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多国王室间寻求支持,最终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王维:新月沃地区其实和美国的加州、国内西北地区很像,非常缺水大部分很荒凉。农作物发展出滴灌技术,以确保很少的水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小麦最早起源于南欧,水稻最早在中东地区,包括三星堆[i]出土的铜偶、木雕都是中东人面部特征。按照人类学目前从非洲走出的时间顺序,东方文明实际要偏后一些。
关于植物和动物的驯化,植物都会比原来变得颗粒更饱满更大,动物相反原始的比被驯化的要大的多。原因是动物需要被圈养繁衍下一代,需要性更温和体格更小产售量更大。西班牙入侵者皮萨罗,160多人使用的抢需要从前面放入弹丸,并且需要2个人操作开枪过程很漫长。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有战斗力的骑兵,最终对抗8万人产生一边倒的战果,这说明军事战斗领先半代足以产生压倒性的结果。
这本书有几个观点很有意思:地理决定论,不同人种生物基因实际上是接近的,地理决定论背后还有一个因素是长时间适度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温和良性的。比如欧洲,法兰克王国变成加洛林王国,随后分为三大帝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北部、法国、德国,随后公元1000年才出现了英国,他们大多数都是一个国家出来的皇室,所以欧洲战乱很多年,一直没有出现你死我活,最后有你死我活是在一战二战时期。所以适度竞争使欧洲在近500年间获得比其他种族更快的发展,不是靠智商是靠地理环境决定的冲突。到了二战之后由于冲突密度太大,就转移给了美国和苏联,美苏冷战的过去40年期间,这两个国家各自的航空航天技术,包括自然科学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是良性的竞争带来的发展机会。中国最近3000年,明清到后来闭关锁国,大一统的王朝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比较平缓的。人类处在较好的安全的生活环境的时,就不会主动获得发展。比如印第安人,本来是从亚欧大陆迁过去的,公元前6000年发明了文字,到了美洲以后竟然把这么重要的生活习惯忘掉了。还有印加帝国之前在一个闭塞的原始丛林之间,也是缺乏竞争导致后来没有产生出像样的具有竞争力的文明。
中东地区在古代都是产生优秀文明的地方,人类出现后一直都是火药桶,一直是各种文明宗教冲突所在地。人类历史发展,源于文明的进步,进步背后是人的生存压力,压力背后又是冲突导致的生存压力。大概是这样的逻辑。
侯秀容:这是农业文明转换到工业文明很重要的演变。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在唐朝以前,整个农业文明都领先于世界,包括两河流域和埃及。但是欧洲人自从航海技术发展以来,航海技术带来了工业革命,从近代的英国开始。这整个逻辑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其实也是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包括病毒的演变也是经过了4个阶段。所以我觉得要从历史的演变,几个不同的阶段来看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第十一章,整篇都讲了病菌的事情,在整个人类史上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远高于人类战争,概括起来病菌也有演化的过程。病菌像新冠病毒,已经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经过这种演化过后未来病菌对各个国家来说,会不会成为比钢铁枪炮更有杀伤力的手段?
谢作朋:这本书讲了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但实际上碳十四的检测技术有一定的误差,所以人类真的是由非洲产生再迁徙到其他的地方吗?这一点有待探讨。另外一点,技术代际未发生重大突破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野蛮的民族在战胜文明的民族,包括希腊文明,中国文明也是这样。中国文明在发展上落后于西方文明的重要原因是,过早的形成了完整的统一的大帝国。因为中国面积巨大,当时的交通条件又不完善,交流与沟通非常有限。过早形成稳健的社会结构,在文化技术方面也会产生阻力。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非常多元,形成多元化在技术进步发挥很大的作用。像美国的多元化,各个民族不同文明在这里汇聚交流,自然会产生新的思想。
以上是关于这次读书会观点的分享。关于类似问题的探讨,还可以读作者另一些著作《第三种黑猩猩》《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以作补充。
人类的历史衔尾相随,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正处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认识历史是理解现在开启未来的钥匙。2020年全球被新冠病毒侵袭,疫情迎来了世界变革的新契机。新冠病毒对人类的文明进行了一场测试,东西方在全面反思后是否会形成一种融合的文化呢?人类文明的重塑将重新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债务以外币计算的这些国家的通胀型衰退和货币危机。虽然这些情况和美国或者中国的情况都不是很搭界,但是也很是值得我们深思。从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最近的拉美货币,其实都在印证着这些危机其实距离我们都不是很远,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化已经进行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往往一国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会对其他的很多国家产生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耦合正在让越来越多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在第二段的开篇,Dalio就提到“If a currency falls in relation to another currency at a rate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currency’s interest rate, the holder of the debt in the weakening currency will lose money. If investors expect that weakness to continue without being compensated with higher interest rates, a dangerous currency dynamic will develop”,也就是说当本币的贬值程度高过了利息,那么持有这种货币的投资人实际上面临资产的缩水,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未来的利息收入的期望还不如贬值程度,那么就会出现资本外逃。因为资本如水,但是却是往收益高的地方流动。
需要更好的理解这个情况,其实需要一些其他的基础知识,比如非常通俗的蒙代尔三角,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onetary policy),固定汇率(Exchange rate),资本的自由进出(Capital mobility)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在本书中,Dalio提到的一些政策的做法,其实也没有脱离这个框架。例如他提到有最糟糕的债务问题的国家,他们的债务很多是以外币计价的,高度依赖外国货币会造成本国货币羸弱,当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弱本币就会造成高通货膨胀。同样的在亚洲金融危机前,东亚国家实际上采取的汇率政策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促进自由资本流动,又同时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首先,由于事实上与美元挂钩,外国投资者在亚洲国家投资,却又不必担心汇率波动的风险。其次,资本自由流动使得外国投资者们可以无障碍地投资。再者,在1990 – 1999年间,东亚国家的短期利率高于美国的短期利率。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外国投资者将巨额资金投入亚洲国家,获得巨额利益。当东亚国家贸易平衡有利可图,投资正向发展,但当东亚国家的贸易平衡转变,投资者们迅速地撤回资金,引发亚洲金融危机。最终一些国家如泰国美元储备告罄,不得不实施浮动汇率制度而贬值。
进一步的,Dalio对于哪些国家最容易受到这种类型的危机影响也做了一个总结,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可以按图索骥来分析目前的几个国家正在发生的情况:
· 没有储备货币或者很低的外汇储备
· 很高的外部债务
· 预算高增长,或者是经常账户的赤字高增长
· 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利息显著低于通胀)
· 有过高通胀或者实际货币负回报的历史状况
Dalio对于通胀型衰退也做了多个阶段的划分:周期早期,泡沫,见顶、衰退和正常化。
在周期的早期,债务的增加源自于政府和私营部门对于经济的看好,以及外部资本的不断流入。这一阶段对于外国投资人而言,使用外资或者是很低成本加杠杆投入到该国家,然后产生出口后收回外币获得收益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生意。整个国家也是基于此能够获得很多贸易顺差。在这个阶段,很多国家的央行也会到国际外汇市场卖出本币换来外币,来维持货币不大幅升值。这样央行也就开始积累外币储备。
泡沫阶段就是资金流入、很好的资产回报率和整体经济形势向好产生一个自我增强的正向循环的过程。国家成为外资竞相投资的热点、债务和股票市场都创造了好的收益,股市出现泡沫。Dalio也提出了几个典型的泡沫中的现象:
· 外资投入高涨(约为10%的GDP)
· 央行逐步累积外汇储备
· 实际外汇在购买力平价(PPP)基础上升价并被高估约15%
· 股市每年上涨超过20%直到最高点
但是在泡沫的后期阶段,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政府需要更多的收入增长来支付开销的增长,但是经济活动的水平只能在保持资本流入的状况下才能维持,这样就造成了整个经济系统非常脆弱,往往是一件小的事情就可能使得经济反转。
见顶和货币防御阶段是泡沫的破裂阶段。高资产价格和高债务杠杆在泡沫后期难以为继,降低的资本流入和不再继续提高的资产价格刺破了泡沫,从而开始出现资本外流和资产价格的下降。这也是一个自我增强的反馈。会造成支付危机和通货膨胀衰退。
常见的几种情况包含:
· 从商品或服务贸易产生的收入开始减少
· 从外部购买商品、服务以及举债的成本增加
· 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投资减少,因为
o 经济增长放缓
o 对于经济或者政治环境产生担忧
o 货币政策收紧
· 该国的公民或者企业希望将资产转移到外国
在这一阶段,央行往往尝试货币防御性政策,例如降低外币储备或者加息。这些手段往往不会起到太大作用,因为出售外汇储备或者加息一方面为出售者提供了机会,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又不能将汇率或者利率直接改变到可以维持一个可持续增长经济的水平。Dalio的观察是对货币的政策力挺一般只会持续半年,当外汇储备难以为继之后,政策制定者往往会放弃。
衰退阶段往往伴随着货币政策的放手,这也就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当然,政策制定者都会尝试渐进式的贬值,而不是一步到位。在这一阶段:
· 货币早期就会有一次大幅度的贬值,平均30%
· 短期利率提高也不会抵消货币的下跌
· 政策制定者为了平滑贬值的幅度,会继续动用外汇储备,所以会看到货币储备的10%幅度的下降
· 资本流入快速下降(12个月内降幅达到GDP的5%)
· 资本持续流出(GDP的3-5%)
股权的价格也在这个阶段会有大幅的下降。
在这个见底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很多经济现象,例如:
· 经济活动的大幅减少
· 失业率的升高
见底企稳以后的恢复过程是下一个Cycle的开始。也是整个经济的收入和开支重新开始再平衡的阶段。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Dalio对于期望管理的强调,例如他提到比较好的管理是要让大众觉得已经见底,而不是觉得下一步还有更加大的贬值空间。这一点对于任何危机管理而言都相当关键。
如前面所示的,Dalio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些他觉得比较好的做法:
在阅读这一段的过程中,我们整个公司一起重温了凯恩斯的理论,也一起讨论了关于不可能三角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关系,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增长建立、所谓输入性通胀的来由、以及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我们的政策维系的基础和框架等。此外,笔者也对于其他和经济危机相关的书籍和研究做了一些总结,其中包括伯南克早期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普林斯顿教授Atif Mian的“House of Debt”一书。关于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我们也一同参考了其他一些报道和研究报告。
回顾过去很多年的经济危机的案例,危机从来不能完全避免,对于危机的反思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危机。作为一个以科技为主要方向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我们既需要看到宏观现象,更要着眼于行业和微观,更应该从危机中看到机会。
“原子”、“字节”、“基因”这三个概念,对应着“物质”、“信息”与“生物”三大领域,在20世纪取得了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大约包括21000至23000个基因,它们在人体生长发育、细胞修复以及功能维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诗人华莱士曾写道“化零为整,化整为零”。
一、孟德尔的豌豆:基因研究的真正开始
早期人们对基因与遗传的认识是模糊的。像“微缩人”的概念,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父母对胎儿的贡献分别是“信息”和“材料”等观点,都只是古人的大胆想象。虽然彼时已经认识到“生命起源,始于创造”,但在过去的两千年中,遗传学并无实质性进展。即使是达尔文,也仅仅是提出了“泛子微粒”的概念。直到孟德尔的发现,才开启了基因研究的正确方法。
1843年,孟德尔来到了位于布尔诺的圣托马斯修道院,并在1847年被任命为神父,并获得新的教名: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孟德尔在修道院期间一直对生物科学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于是在当地的学校兼职做老师。可惜他一直都没有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只能做代课老师。在修道院的资助下,孟德尔去维也纳读了大学。并有幸上了多普勒教授(就是发现多普勒效应的那位科学家)的物理课。多普勒成了孟德尔的学术偶像。
1853年孟德尔从周边农场收集到了34个品系的豌豆进行培育,希望能筛选出纯种品系。孟德尔发现了反映纯育的不同性状,比如:种子形状(圆粒与皱粒)、种子颜色(黄色与绿色)、豌豆花颜色(白色与紫色)、植株高度(高茎与矮茎)等。后来,生物学家们将这些性状序列定义为“等位基因”。
孟德尔牧师与他的豌豆杂交实验
1857年,孟德尔开始对杂交出来的豌豆进行再杂交,构建了“杂合体的杂合体”,整个实验进行了8年。1866年,孟德尔将他的研究整理成了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仅44页的文章,发表在了《布尔诺自然科学协会学报》上。等待这篇划时代意义论文的命运却是沉默。从1866年到1900年期间,这篇文章仅仅被引用了4次。后来孟德尔升任了修道院的院长,他科学上的才华被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给淹没了,直至于1884年辞世。
幸运的是,1900年,英国生物学家威廉·贝特森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大受震惊,立刻就被征服了,并以传播孟德尔定律为己任。1905年,贝特森自己创造了一个新名词“Genetics”,也就是遗传学(其词根来源于希腊语“genno”(诞生))。贝特森认识到,如果基因确实是独立的信息微粒,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实现定向选择、纯化以及操纵这些微粒。我们就可以对优良的基因进行选择或者扩增,并清除不良基因。
同时,贝特森也认识到“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服从权利的意志,不久之后遗传学将会为人类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后来席卷欧美的优生学,残害了不少人的性命,包括美国优生学运动中被无辜关进了精神病院并被法院强制执行了绝育手术的卡丽·巴克和纳粹德国执行的种族清洗计划中受害的人。优生学的提出,让众生之间在生物学意义上不再平等。
(另推荐电影《千钧一发》,可以了解基因改性人与普通人在伦理上的冲突)
二、定位基因
190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学教授托马斯·摩尔根被来访美国的贝特森宣讲的孟德尔的理论所征服。随后的1910年到1912年,摩尔根与他的学生对数以万计的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摩尔根发现一种惊人的模式,某些基因看起来就像是彼此相互“连接”在一起。例如控制白眼的基因与Y染色体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某种黑体基因与某种特定形状的翅膀基因紧密相关。摩尔根提出,基因不会单独旅行,相反总是结伴而出。并且,摩尔根将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如果把染色体比作一根绳,那么基因就像是穿在上面的一粒粒的珠子。
狄奥多西·多布然斯基是一位乌克兰裔美国生物学家。多布然斯基通过捕捉野生的果蝇并在实验室不同环境下培养,发现调控温度可以改变原有基因出现的频率。于是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而变异显然是一种常态,是生物体的某种重要储备,以备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每种变异并无优越性可言,只是适应不同环境而已。
然而席卷欧美的优生学和种族主义,其判断优越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真正的优生学不可能在社会平等出现之前而出现。毕竟流浪、贫困只是社会不公的体现,而不是生物上的遗传病。让人耻辱的优生学运动在二战后才慢慢结束。
1940年,62岁的奥斯瓦尔德·埃弗里确认了,光滑型有毒肺炎球菌分离出的细胞碎片可以将无毒的粗糙型肺炎球菌转染成有毒的光滑型。随后在科林·麦克劳德和麦克林恩·麦卡蒂的协助下,三人分离提纯感染了光滑型有毒肺炎球菌的细胞碎片。他们发现,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携带了遗传信息,将无毒的粗糙型肺炎球菌变成了有毒的光滑型肺炎球菌。1944年,埃弗里关于DNA的论文正式发表,遗传物质基因就位于DNA上。可惜,埃弗里的发现因受瑞典化学家艾纳·哈马斯登的排斥而未获得诺贝尔奖。
遗传信息被证实存在于DNA上之后,全球的相关科学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破译DNA结构上。最终的胜利者是属于伦敦国王学院的女权主义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莫里斯·威尔金斯(新西兰人)和剑桥大学的23岁的詹姆斯·沃森、35岁还没博士毕业的弗兰西斯·克里克。富兰克林擅长拍摄DNA的衍射照片,重点研究A型DNA(含水量低)。威尔金斯擅长理论却不擅长DNA合成,重点研究B型DNA(含水量高)。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几乎在敌对状态下开展着各自的工作。年轻的沃森和克里克像玩积木一样,尝试凭借自己想象和计算,搭建出DNA的模型。最终,沃森和克里克在富兰克林的DNA衍射照片启示下,天才般的拼积木似的构建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两股DNA链缠绕在一起构建成了双螺旋结构,直径23埃,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C(鸟嘌呤)与G(胞嘧啶)配对。
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在《自然》上发表了《核酸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算结构》,随后富兰克林与戈斯林合作撰文,提供了晶体学证据。威尔金斯又从晶体实验获得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年仅37岁的富兰克林不幸于1958年因卵巢癌扩散而去世,未能获奖。
1945年,乔治·比德尔发现基因可以指导蛋白质分子折叠成最终的构象,并因此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奖。此时,从DNA到蛋白质之间的具体过程却还不清楚。弗朗索瓦·雅各布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及悉尼·布伦纳三人共同认为在DNA与蛋白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使,传递翻译遗传信息。后来他们证明这位信使就是RNA(核糖核酸)。RNA是单链,由A、G、C、U组成。
可是遗传信息或遗传密码究竟是什么?在沃森与克里克看来,单个的碱基(A、C、T、U)所能传递的信息有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则由20种氨基酸构成。随后科学家们破译出,由三个碱基组成一个“三联体”指向一个氨基酸。克里克称这种遗传信息流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流程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不逆流,只能沿此路径正向流动。当然后来证明,也有可以逆流的特例。
至此,基因的秘密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三、重组DNA与基因泰克公司的故事
1970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和他的学生戴维·杰克逊,成功地将一段来自细菌病毒和三个来自大肠杆菌的基因连接到了完整的SV40病毒上。虽然DNA之间的拼接效率极低,但不同物种之间的DNA实现了连接,却是重大突破。伯格将这种杂合体称为“重组DNA”。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赫伯特·博耶和斯坦福大学斯坦利·科恩教授同样关注到了重组DNA。博耶通过纯化酶使制备基因杂合体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而科恩则分离出了可以轻易地在细菌中进行选择与扩增的质粒。1973年2月,博耶与科恩用限制性酶切开两个细菌质粒,并交换遗传物质,再用连接酶将DNA杂合体封闭,再植入培养皿中的细菌快速繁殖。改造后的DNA得到了表达及快速复制,基因克隆实现了。
1975年的冬天,28岁的风险投资人罗布特·斯旺森(之前投资的项目全军覆没,已经失业)找到了博耶,原本计划聊10分钟的会谈,变成了马拉松式的长谈。两人约定就DNA技术成立公司。各自投入500美元,用于创建公司的法律费用。随后斯旺森写了6页的商业计划书向老东家凯鹏华盈融了10万美金。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成立了。他们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就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快速生产胰岛素,代替当时从动物中提取的低效方式。基因泰克公司大获成功。现在基因泰克公司(已被罗氏制药收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研究体。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渡过了早期优生学的错误之后,随着人们对基因认知的提升,人们开始针对基因导致的疾病展开系统性科学研究。像1960年代首次报道的唐氏综合征,就是因为多了一条由300多个基因组成的额外的21号染色体。亨廷顿病是因为显性亨廷顿基因导致,病人会手舞足蹈直至死于营养不良、痴呆或感染。基因突变是统计学上的概念,无关病理或道德层面。但在常规评判标准下,很多疾病发生的源头都是基因。人类需要对基因进行普查。
198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牵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采用逐步克隆法,一点一点一段一段的对基因进行测序。这样可以保证不遗漏,不搞错顺序,当然效率是低下的,成本是高昂的。名不见经传的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厌倦了效率低下的测序方式和权力斗争,离开了国立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私人基因测序机构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简称TIGR。随后文特尔又成立了Celera公司。文特尔采用鸟枪测序法,将DNA打断成片段,同时对不同的片段进行测序,之后再将之按顺序拼接起来。这种方法效率明显比逐步克隆法要高很多,当然出错的概率也要高。但在认知基因组的早期阶段,鸟枪测序法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0年6月26日,克林顿总统在白宫接见了文特尔和柯林斯(当时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者),并对外宣布人类基因组初步测序首战告捷。事实上无论是Celera公司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都没有真正完成测序。
五、基因调控、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基因编辑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基因组测序,但我们对基因的认知及其作用机制还是不清晰的。比如某些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如SRY基因调控人的性别的基因。荷兰二战期间冬日饥荒中怀孕生出来的小孩,长大后具有较高的配胖综合症和心脏病发病率。基因似乎具有记忆等问题。
基因治疗,就是将基因导入人体或细胞用来矫正遗传缺陷,特别是单基因决定的疾病。基因治疗是作用强大的全新医疗技术手段,但道路依然是坎坷的。1999年,患有OTC基因缺陷(OTC基因突变后,导致分解蛋白质的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的缺失)的杰西接受了基因治疗,然而当携带着OTC基因的病毒载体涌入杰西的肝脏后,引发了过免疫反应,四天后杰西被宣布脑死亡。
基因诊断,即通过测序基因去预测一个人临涣疾病的风险,甚至预估寿命。似乎也遇到了技术和伦理上的挑战。即使存在某种致病基因,并不一定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此时,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是否要做一个预生存者,即在知道生命评估预期的情况下生存。
而近几年兴起的基因编辑,特别是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珍妮弗·杜德娜教授与伊曼纽尔·卡彭蒂耶提出的CRISPR基因编辑方法,似乎为改造基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但此时出现了伦理问题。2015年春季,包括珍妮弗·杜德娜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上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他们呼吁暂停基因编辑与基因改造技术在临床领域,特别是在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应用。问题的症结在于不是基因解放(摆脱疾病)而是基因增强(摆脱人类基因组编码的形式与命运)。
六、人类遗传学的三大挑战
现在人类遗传学还面临着三项挑战。其中第一项就是辨识人类基因组中信息编码的确切本质。人类基因组中有32亿个碱基对,其中参与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只有不到3%,剩余的基因包括可以构建成成千上万的RNA的碱基对,他们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第二项挑战就是基因组中各个元件的作用机制,在时间、空间上,在人类胚胎发育、生理功能、生物属性上是如何调控的。就像我们发现了一堆的数字,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乘法口诀一样。第三项挑战就是如何定向的改变基因组的能力,局部的改变会不会引起蝴蝶效应,甚至系统性崩塌。这即受制于我们的生物技术本身,也受制于伦理。
笔者在阅读完此书后,有幸与本书的中文译者马向涛博士取得了联系。马博士认为基因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临床应用上,还要遵循临床的科学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
光量荐书,2018年第4期推荐《基因传:众生之源》给大家,愿大家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基因,了解生命的本质。
“当下是他们的,而我致力于研究的未来,是我的。” ——尼古拉·特斯拉 题记: 特斯拉的铜像就立在硅谷, 特斯拉是硅谷的精神之父。 理解了特斯拉,你才能明白马斯克和马斯克们! 理解了特斯拉,你才能明白硅谷为什么能持续不断地引领着全球创新! 尼古拉·特斯
尼古拉·特斯拉随后设计了史上第一个水利发电图——尼亚加拉大瀑布水电站发电图。1895年西屋公司利用特斯拉发明的交流发电机和交流输电技术,建成了尼亚加拉瀑布水电站——世界上第一座水电站,并于1896年开始向纽约水牛城供电,并运行至今。
特斯拉说:“人类最重要的进步,依赖于科济发明,而发明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完成对物质世界的掌控,驾驭自然的力量,使之符合人类的需求。”
三、特斯拉线圈与无线电
1893年春天,特斯拉在实验室用锥形线圈造出了100万伏特的电压,并设计了调谐电路,利用无线的方式发射了电能。特斯拉制造出了第一台无线电发射机——特斯拉线圈,并获得了专利。特斯拉线圈本质上是一个谐振变压器,这个装置是电磁振动领域的革命性发现,其重要意义堪比火药对于战争。无线电时代,就要开始了。
1895年,特斯拉正准备向距离纽约50英里外的西点军校传输无线电信号前的两天,其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实验室失火了。警方的判断是认为纵火,并初步判断是爱迪生及其手下的人所为。一旦无线电实验成功,特斯拉的地位将无人可以撼动。在J.P.摩根的干预下,警方撤销了对爱迪生和通用电气的调查(爱迪生电气公司已被J.P.摩根收购重组为通用电气)。
与此同时,意大利人马可尼在一位物理学教授的指导下,正在苦心钻研特斯拉的无线电专利及相关阐述。并在特斯拉的实验室失火后的3个月后,将无线电信号发送了出去。1909年,马可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无线电之父”。关于无线电的发明所有权,在争来争去的最后,在1943年特斯拉死后,美国最高院推翻了承认马可尼是无线电发明权的原判,裁定无线电的发明人是尼古拉·特斯拉。
为了研究无线传输电能,特斯拉在科罗拉多州建造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特斯拉线圈。一架145英尺的天线高耸屋顶,顶端是一个铜箔圆球。特斯拉创造出了长达1000英尺高的闪电。电压高达1000万-1200万伏。
四、特斯拉的世界系统,沃登克里弗塔
特斯拉离开科罗拉多,返回纽约后,着手建立一个世界传输系统,一座无线电中心,以提供各种服务项目——无线电电话网络、同步时间信号、股票市场公报、袖珍接收机、私人通信以及无线电新闻广播等。特斯拉的设想引来了建筑师斯坦福·怀特的加入,并在J.P.摩根的女儿安妮的帮助下获得了J.P.摩根的15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安妮与特斯拉的故事,建议读者在本书中找寻)
1900年特斯拉选择了在纽约长岛的肖翰姆小镇,建造世界系统的发射塔沃登克里弗塔。特斯拉的世界系统是基于特斯拉变压器、放大发射机、特斯拉无线系统、个性化艺术、陆地驻波等系统规划建造。沃登克里弗塔高达187英尺,塔内部是一根很长的钢轴,深深打入地下120英尺。塔顶的圆穹框架重达55吨,直径68英尺。这可以说是美国电气界空前绝后的建筑工程。然而最终特斯拉的沃登克里弗塔因为资金短缺,最终没能竣工。
特斯拉说:如果我是为了挣钱,我早就去做赚钱的生意了。但我知道我的使命,我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人类而来的,而不是为了我自己。即使最后,我一贫如洗,但至少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没有放弃过这个使命。”
沃登克里弗塔的失败,导致一贫如洗的特斯拉,因无力面对马可尼无线电公司组织的强大的律师团,而失去了无线电的发明权。特斯拉眼中噙满泪水,脸上却带着一丝微笑。特斯拉孤独地说道
“我相信无线电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公平的。未来终将真相大白。当下是他们的,而我致力于研究的未来,是我的。”
五、特斯拉的那些超越时代的发明
特斯拉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地球共振频率。主要研究电磁震荡和机械共振。并计算出了可以将地球劈开的频率和方案。并在其纽约的实验室制造出了人造地震。
特斯拉通过对无线电研究的深入,研制了世界上首艘遥控的潜艇,并向美国海军推广,当然依然受到了爱迪生等人的阻挠。
特斯拉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X射线的人,其拍摄的X光照片,比伦琴拍摄的更加清晰和准确。同样因为1895年的大火,研究资料毁于一旦。
特斯拉的太阳能装置,受到了美国煤矿界的通盘封杀。伊隆马斯克创建太阳城公司(SolarCity)不知道是否也受特斯拉影响。
1899年,特斯拉发现了宇宙无线电波,直到1932年才被其他科学家证实。
1906年,50岁的特斯拉发明了涡轮发动机,可以直接使用汽油燃料,推动汽车和飞机。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高达60%。100年后,我们却只达到了42%的燃料能量转换率。
1917年6月,特斯拉向美国军方提供了雷达模型和设计,并在《电气实验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近代雷达的主要特点。
1921年,特斯拉设计出了垂直起降战机,但因经费问题,并没造出样机。
六、与小说家马克吐温、哲学家辨喜的缘分
特斯拉的发明都是划时代的,涉及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很多发明因为太超前,或因当时商业利益的阻挠,或因经费问题的限制,很多都是在若干年后才真正普及和走向大众。
尼古拉·特斯拉除了发明创造外,终身未婚,同时也是诗人、哲学家、音乐鉴赏家、语言学家、养鸽专家。他精通8种以上的语言,至少能阅读11种文字。与小说家马克·吐温和印度哲学家辨喜是好友和知音。
在少年时代,特斯拉就畅读马克吐温的作品,并从中获取力量。在马克吐温的引荐下,更是与来美访问的印度教大师辨喜,一见如故。受辨喜影响,特斯拉很快就成了一位梵文大师,并达到了“梵我合一”的境界。
七、灵魂,自有命运
特斯拉每天都会去公园喂鸽子。并且最爱着一只通体雪白、翅膀尖上略带浅灰色的雌鸽,是他的挚爱。在这只白鸽死去后不久,1942年1月7日晚,87岁的特斯拉在其长期居住的纽约客旅馆3327号房间逝世,死于心脏衰竭。死后留下的80箱的文件资料,被美国当局封锁了起来。
1957年,遵照特斯拉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派的一架专机运回故乡。1960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度量衡大会,以特斯拉的名字,命名“磁感应强度”的单位,符号为T。正是这个符号,在笔者读博研究磁性材料期间,与之相伴了五年半的时间。
伊隆·马斯克说:“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是为了向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致敬”。
特斯拉的铜像就立在硅谷,
特斯拉是硅谷的精神之父。
理解了特斯拉,你才能明白马斯克和马斯克们!
理解了特斯拉,你才能明白硅谷为什么能持续不断的引领着全球创新!
特斯拉,是一个精神符号,他代表着对人类的大爱情怀、划时代的创新精神。
光量荐书,2018年第3期,《我是未来:尼古拉·特斯拉传》!
2018年2月28日,桥水基金(Bridgewater)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带着他的新书《原则》,面向中国投资者做了演讲,将本已在中国流行甚广的《原则》一书推向更高的关注度。本期光量荐书,为大家推荐《原则》!
在9月份的光量资本CEO研讨会上,光量给每一位到场嘉宾赠送了一本书《复杂》。本期光量荐书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各位读者。
《复杂》由圣塔菲研究所的客座教授梅拉妮·米歇尔著,由唐璐翻译。圣塔菲研究所作为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各种高度复杂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些系统只有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才能研究清楚,并推动知识的统一和共担责任的意识,与目前盛行的知识界的各自为政作斗争。
那么什么是“复杂系统”呢?米歇尔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由大量组分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通过简单运作规则产生复杂的集体行为和复杂的信息处理,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复杂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是:涌现和自组织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比如所谓的“智能”和“意识”。本书从信息、计算、遗传、网络、模型、智能等角度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做了解读。书中有不少公式推导和多学科的底层知识,这一点可能对很多读者而言,都会有些吃力。
Part 1 光量读书俱乐部的讨论
刘彦全:复杂性体现在各个方面,直觉上感觉简单的可能很复杂,直觉上觉的复杂的可能又很简单。书中第七章度量复杂性就提到用大小度量,用熵度量,用逻辑深度度量等。大象体积很大,比人大多了,感觉挺复杂。但其大脑比人的大脑小很多,远没有人复杂。
王玲玲:热力学第二定律被认为定义了“时间之箭”。熵是越来越大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我们因为存在于熵增的时间流,只意识到当下的事件。但是会不会存在熵减的时间流?在熵减的世界里,时光可以倒流,可以穿越时空。
李振林:复杂系统核心点之一就是智能。现在人工智能的投资热度很高,国家也把人工智能列为重点发展行业。但目前的人工智能可能搞复杂了。当下的神经网络有几十层,甚至上百层。但人的大脑的神经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层,就几层。真正的人工智能,理论上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突破。
冯德元:我们研究复杂系统,特别是投资,都希望能获得预测未来的能力。但本书中给出的证明,我们是不可能精准的预测未来的。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证明我们无法对初始条件进行精确测量。而混沌理论又证明,复杂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的依赖性。即测量初始位置的极小误差,都会导致预测结果的巨大偏离。逻辑斯蒂映射在数学上就验证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在书中讲到了元胞自动机,比如一维的元胞自动机可以看成一圈连在一起的灯泡,根据左右两边灯的亮灭情况决定自己是否亮或灭。就这样简单的规则下,经过上百次或更多次迭代后,就会出现复杂的系统。这也是理解复杂系统的一个维度,即看似复杂的体系,其实他是由简单的逻辑规则构成的。沃尔夫勒姆甚至认为就存在这样的一个类似元胞自动机的规则可以作为“宇宙的终极确定性模型”。
王维: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几个数学假设:1、数学是不是完备的?2、数学是不是一致的?3、是不是所有命题都可是数学可判定的?希尔伯特认为这个三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是”。25岁的数学家哥德尔对前两个命题给出了证明,答案是“否”。后来第三个问题又被图灵证明答案为“否”。这对绝大多数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数学并不是连续的,数学并不是全面的,我们的数学到底可不可以真正地认清世界?答案是否定的。哥德尔和图灵的结果摧垮了数学和计算无所不能的希望。
大量的真相是违反常识的。人类显然要比变形虫复杂很多,但单细胞的变形虫的碱基对是人类的200多倍。大和小往往是相对的。宇宙还在发展还在膨胀,宇宙的复杂增长程度可能远大于人类认知的增长速度。我们人类到底能不能彻底完整地认知宇宙?
讲到投资,其实是Case by Case。我们的认知是动态的,事物的复杂性也动态的,但有些投资人已经不熟悉当年他擅长的领域了。芒格讲不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其实要不投“当下”不熟的领域。
Part 2 几个关键问题介绍
1、自我复制的计算机与DNA
目前的生产中用的机器设备都有另外的机器设备生产组装而成,本质上是“他复制”。脑洞一下,未来的人工智能要突破的一个临界点就是“自我复制”,不依赖第三方。冯·诺依曼在生命的最后的岁月里就一直致力于解决计算机的自我复制。其核心点是信息的双重使用。在DNA中,既携带了其要遗传下去的信息基因,又携带了自己的“解释器”——信使RNA、转运RNA、核糖体及用于所有蛋白质合成成分的指令信息。
2、计算、信息与意义
沃尔夫勒姆说“自然界中的过程就是计算”,计算是复杂系统为了成功适应环境而对信息的处理。就好比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时无刻地都在评估体内抗原的变化,以随时激发抗体。复杂适应系统不断自我调节各项事务出现的概率,并在随机性和确定中之间达成平衡。
但信息本身对计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对“人类创造者”和“最终使用者”才有意义。真正的AI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摆脱意义的怪圈,让计算机本身能理解意义。“不过,也许“意义”本身就是假命题。我们创造出了“意义”这个词,但“意义”本身又无“意义”。就像维特根斯坦所研究的语言哲学一样,哲学本身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讲就错了。
3、模型
模型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概念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模型也是我们预测未来的途经。芒格说过最好能掌握100种模型。这对提升我们的认知很有帮助。本书中的麦克斯韦妖就是研究熵的理想模型;图灵机是用来研究“明确程序”的理想模型;冯·诺依曼的自复制自动机是用来研究自复制逻辑的理想模型。但就像柏克思和德雷伯所言“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些有用。”
4、网络、网络思维与基因
网络是由“边”连接在一起的“节点”组成的集合,节点对应个体,边则对应个体之间的关联。网络思维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个体事物本身,而是个体之间的关系。基因也可以看成一个网络,人类有25000个基因,是我们已知的网络节点,但是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关联才是最重要的。仅仅测序出基因的序列,只是理解基因网络的一个开始。
Part 3 等待卡诺
看完《复杂》后,相信大多数读者,对复杂系统的认知仍然不很清晰,“复杂”依旧复杂。这一领域在“等待卡诺”,在等待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出现,给大家醍醐灌顶。就好像牛顿之于经典力学,卡诺之于热力学。
光量荐书,推荐《复杂》!
未来几年是否是创业良机?
创始合伙人 王维
2017年1月
2017年1月8日,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维在超声波意见领袖生态峰会上,分享了他对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的看法。
以下为王维演讲内容,经超声波编辑:
感谢有今天超声波意见领袖生态峰会这样的平台跟大家交流。我是光量资本的创始合伙人王维,之前在同创伟业做过TMT的分管合伙人和北京公司的负责人。自己创过业,也拿到了美元的VC。之前在国外待过很长时间,也做过上市公司的财监,在投行里也工作了7年的时间。
做了20多年投资和投行,在行业里面算是一个老兵了,投资的企业比较多也比较杂。今天的话题可能会围绕着我们的投资方向,跟在座各位大咖来分享一些我们过去的心得。
应该讲投资是一个越干越胆小的事儿,过去的20年,我看到的只有风险,看到的行业问题很多。有些人会去关注娱乐化的投资圈,去迎合大众和媒体胃口;也有些更专业的人会去关注如何创业成功,关注VC如何挣到钱,今天进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后者,创业如何成功和投资如何挣到钱。
我谈谈未来五年中国大体经济发展环境的看法。为什么讲大的方向?因为我们做投资必须要关注整个大趋势,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国过去35年改革开放,其实主旋律就是松绑、就是市场化,但是过去15年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三个方向。
第一、国进民退。具体讲1979年,中国的国家财税收入占GDP比例大概是31%,最低的时候是1999年、2000年、2001年,降到了10%以下。但是在2015年又提高到了26%左右,改革开放前面20年和后面的15年干了两个相反的事儿,第一是国退民进,第二是国进民退,这是大家必须要关注的。我们知道效率来自于市场,而不是来自于行政化的管理管控,所以我们整个经济环境面临既简单又深刻的变化。
第二、过去5到10年我们还看到整个市场中一些跟经济背景、跟我们的货币投放相关的情况。我再说几个数据,一是中国的M2投放量,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这个数据应该是在150万亿到160万亿之间,或者这附近,折成美元大概是24万亿美元左右。同期,美国去年的M2应该是在13万亿美元附近,中国的货币投放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将近一倍,我们还可以说,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不仅仅超过了美国,甚至可能会在今年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而我们的GDP只有美国和欧盟总和的1/4,中国M2的投放量却占到了全世界增量的约50%,存量占到约25%。
大家想想90年代的日本。我当时去日本的时候,我没有觉得泡沫崩溃时日本民众很恐慌,但是其实当时的日本和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凡是泡沫最终都会破的。大家知道蒙代尔提出的“不可能三角”,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所以在目前的趋势下,我们能看到今年也好,明年也好,或者人民币贬值,或者人民币变得越来越不可兑换,大家能看到的趋势会越来越清晰。
第三、从曹德旺喊减税开始,为什么这两年时间这么多减税的呼声,但是实际上没有大幅度减税呢?每个实体经济的经营者感受其实是非常深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关注的只是经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关注更多的是财税稳定和安全。或者说我们往前看500年,明朝怎么跨掉的?是因为李自成,李自成其实和土地流转税有关,这个最终和明末财政链的断掉有关。清朝怎么倒掉的?一是太平天国截断了清廷江南的税源,二是洋务运动后外贸的银本位和随后四川的保路运动。其实核心的核心还是在于清廷后来的财政出了问题。民国怎么倒掉的?也是财政出了问题,货币超发。那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大幅度减税?我们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和欧美不同,里面六到七成是跟政府机关、国防公安、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挂在一起的,这部分是刚性支出,减少这部分支出?会造成真正的不稳定,这个结果相信不是大家想看到的。
所以这三点决定了未来的5到10年,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远没有大家幻想的或者是部分媒体描述的那么美好,而下降的螺旋看上去已经过了它的核心的拐点,我们认为前财政部楼部长说的话,中国有一半以上可能性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一半以上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对创业团队来说在这样大的环境下,能干什么事情?我们如何珍惜自己现有的现金流,珍惜自己的人脉基础,以及如何能在一个大的下行环境之下,保证自己个人的财产安全、家庭的、朋友的财产安全?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特别是各位创业者需要非常慎而又慎之的事儿。
那我们无法作为了吗?过去的环境、未来的环境,中国是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我们认为可能会有机会,但是机会一定要小心的抓住,过去我们讲的很多概念,从3D打印开始,包括石墨烯和去年的网红经济,我们光量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去年去硅谷的时候,我们跟硅谷的一些科技VC在一起聊,大家举例认为过去20年,有这么几个科技转商业上的不靠谱。
第一,室温超导。现在看来,发论文用的实验室的数据跟我们实际上可以大规模做到的是两回事情。
第二,可控核聚变。因为一亿多度的反应温度和几十厘米外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浸泡线圈的液氮温区,在整个宇宙环境下都没有这样的体系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我觉得未来的10年、20年商业化都很难。
第三,石墨烯产业化。为什么日本不搞?为什么欧美不搞?只有中国到处搞石墨烯,大家可以仔细想。所谓石墨烯产业都是混合物形态的使用,实际上这种单层碳元子结构在自然界的环境下熵值是极高的,非常不稳定,也很难真正的产业化。
所以说这些产业,包括以前我们一直认为3D打印是一个细分行业内的小机会,而不是一个大机会,包括直播平台,网红经济会持续,但是去年和前年比较火的新兴直播平台,未来的一年到两年会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自己经过仔细的分析以后,未来几年科技类产业化的可能有3+1个方向还可以干。
第一,人机互动界面,大家可能不太关注的关于人机互动界面,不是AR或者是VR,而是柔性液晶。但是我并不看好大热的柔宇科技。在柔性显示领域,是将来人和机器进行界面上的对接核心,相对来讲最容易量产和最容易产生突破,但是问题是目前OLED和AMOLED主要的提供方还是三星、LG,三星的产能不足背后其实是良品率出了问题,三星碰到的问题不小,我们很担心未来两年AMOLED能不能在三星手里做好。
第二,自动驾驶。实际上像特斯拉,它周围有8个摄像头,包括最新版本安装的毫米波雷达以及未来大家看好的固态雷达、激光雷达。 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真的有可能让自动驾驶比人驾驶车更安全,因为我相信这么多摄像头和雷达,和那边两个眼睛比较起来,这边是雷达,那边是人眼,最终超越人眼的技术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第三块,人工智能。大家讲的更多是应用,但是忽视了人工智能的背后是什么?是芯片。比如说我们说Master连续把中、日、韩围棋高手打败了。它后面挂了170个GPU!这个GPU远远不仅是图形处理的运算的核心,更多的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下一代复杂运算核心的核心。在很多领域GPU,它的定性算法利用并行阵列,会有很多跨带的优势,这是个几千亿的大市场。 所以说,英伟达过去一年长了3倍的股价,目前市值400多亿美金,我觉得它超过Inter只是时间的问题,带人工智能GPU才是下一代的核心,而NPU这些,我觉得概念性东西太多。
还有一个3+1中的这个1,我觉得是大数据!大数据可能是未来10年、20年的大方向,大数据存在一些掣肘,核心来讲,越是核心、有价值的数据,它涉及到的个人隐私等法律问题,以及打破大机构边界的难题更多,比如,国内银联有所有大家消费的记录,但是它没有发卡行掌握的客户的名称。同时各大银行有发卡人的信息,但是它没有交易信息数据。
大数据未来确实很重要,但是IOT可能是大数据发展的前提。先有了物联网,有了海量数据之后,才有下面我们大数据发展的背景环境,IOT的发展核心就在传感器,相关的领域如何进行突破是个问题。
下面说说我们光量投资,过去一年半,我们只投了六家企业,我们目前是北京、深圳、硅谷,三处办公室,我们人并不多,但是我们管理差不多10多个亿的资本。另外我们一直秉承着精投和慎投,我们投资的6个项目投了小2个亿,看好的每个企业一轮、二轮都会跟,我们的核心原则就是能够成为公司的前三大股东,看准的话我们就重投,包括我们去年投中国影院数最多的院线红鲤鱼。我们投了另外一家科技公司NDT将来很可能会进入iPhone 8或pad的传感器模块,并和苹果、Google等签署了协议,这个团队也是科技部千人计划的创业团队。我们投了CEC中国电子旗下做城市轨道交通标杆混改企业,这是我们在PPP领域最看好的一个方向,尤其是轨道交通里面自动控制、自动驾驶、防撞系统等。今年我们投了车联网领军企业飞驰镁物,我们认为车联网是物联网发展中最容易产生大突破的一个环节,而传统的车机企业固守不作为是无法持续的,在未来的3、2年,汽车厂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拐点,要不然将来只能像富士康一样给人打工。
我们也投了北斗导航国内最大的基带芯片、RF的供应商,这是个在中国有巨大市场的领域;同时,我们也投资了一家硅谷血统的香港公司,主要是在芯片的模拟测试EDA领域的技术做到了全球最靠前,在这个核心领域,之前全球只有三家美国公司可以做。而我们投资这个团队是在算法里面会有突破性的底层革命。
我们认为未来的5年10年,大家可能需要延着国家整个大的方向做自己创业的布局,这样能相对安全,但是我们不能够完全延着政府的方向做,还需要有市场化判断。有些我们是看好的,比如说关于智能制造、关于芯片,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芯片,特别是数字芯片行业,跟西方国家有巨大的差距,其实在硅谷半导体是一个夕阳行业,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香饽饽。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创业的我们不可避免还面临很多心理和不可预知因素,比如兴趣和运气。过去我自己曾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创业者,作为一个投资老兵,也有感受很深的一点,人确实需要好的运气支持,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而自己在创业的路上兴趣会是最强有力的老师,因为在你最困惑的时候别人帮不了你,只有你的兴趣和你的专一,才能为你赢得一段高质量的投入时间,通过投入时间的延续,才能够让你能够超出竞争对手。而在这个人和机遇的机缘里,我觉得好的运气,和你的风格、画像、个人口碑,一定是紧密挂在一起的,我更愿意用客观的方式来去归纳好运气的来源,一般好运气的人都会懂得分享。一般好运气的人都是比较阳光,一般好运气的人都会比较简单,还有好运气的人都会比较自信,这个自信不是confidence,而是self-convinced,或者说不是讲故事,而是自己真信了所讲的东西,才能够影响别人;因为人简单,所以别人才觉得不麻烦;因为你阳光,别人才会喜欢你,因为人分享机会给你的时候,是基于他的荷尔蒙而非理性,最后,而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你愿意跟别人分享,别人才会和你分享。最终,好的机缘和运气,一定是在企业初创的时候或者是发展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为你要知道,在六度空间里面你只是个小小的节点,你个人的努力,相对于周围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在很多的时候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口碑,要在懂得去分享的前提下,建立一些跟我们的伙伴、跟投资人、跟创业团队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话,别人才会把好的交易机会让渡给你,你才能够赢得成功。
最后,祝各位在2017年里能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2016年光量资本推荐过的12本书
投资经理 冯德元
2017年1月
2016年过去了,不知各位看官读过几本书,又有哪些启发和触动?光量资本每月都会推荐一本书,一年12个月,推荐了12本书。下面就为各位看官盘点一下光量资本在2016年推荐过的12本书。
1月 王东岳《知鱼之乐》
《知鱼之乐》是王东岳先生的哲思散文,论述了“递弱代偿”、“有为与无为”、“苦乐均衡定律”、“求存与求真”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观点。王先生知识体系庞大,融会贯通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历史、文学等学科。他站在宇宙诞生近146亿年的维度上,打破学科的限制,提出自己独特的不同于经院派的哲学体系,其思辨及看问题角度都极具颠覆性。此外王先生的另一本著作《物演通论》是比《知鱼之乐》体系更加完善的哲学著作,读者也可阅读,当然也更加难以读懂。
2月 哈罗德埃文斯 等《美国创新史》
本书讲述了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53位伟大的创新者,从发明第一艘蒸汽船的约翰·菲奇到创建谷歌的佩奇与布林,以创新的人物为线索阐述美国的创新历史。作者不动声色的告诫我们:跟风和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同时任何一个创新者都离不开体制的宽松、社会的包容、个人的努力。参考美国的创新过程,对我们理解创新创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有太多的人去书写,而一本历史书可以再版7次,足以说明读者对该书的认可。读惯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书籍,初读该书,总会觉得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不是最早的文明古国,现在也不是人类最先进文明的代表者。透过该书,以全球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跳出中国看世界,辩证和相对全面的认识我们这个世界。
4月 吴军《硅谷之谜》
吴军老师闯荡中国与美国的科技与投资领域多年,又有多部著作诞生,对中美文化,对产业发展的看法很是中肯。随着2016年投资圈的硅谷热,众多投资人跑去硅谷取经亦或投资。但是对硅谷真正理解的人和能在硅谷扎下根的机构并不多。本书介绍了硅谷的发展过程,对“工程师文化”、“叛逃文化”(离职创业)、“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都做了详细解读。本书是理解硅谷的极佳作品,也是把握时代趋势的良好参考。
5月 高铭《千魂》
本书是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小说版,是一部可能会打破我们对记忆、死亡和命运认知的一部力作。10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怀揣各自的私欲,来到荒岛,只为寻找传说中能掌控命运的书,然后开始互相残杀,人性的贪念、丑陋暴露无遗。“天才”的颠覆式悬疑设置手法和“疯狂”脑洞式推理建构逻辑依然存在,甚至能看到《天才》中大部分的典型。本书为悬疑惊悚小说,胆小者勿读。
6月 W. 克里昂∙斯考森《飞跃5000年》
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宪法学和政治学佳作。该书从法理和逻辑上解构了美国的28条立国原则。美国的国父们的智慧之光,犹在眼前。这些原则和智慧,其实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文化的精髓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古代以色列人的信仰所在。美国的28条建国理念,每一条都有其严密的逻辑和道理,其中很多理念可以保持两百余年而不失效力,并保证了一个稳定强大的美国的存在。阅读本书,对从理性和本质上认识美国,了解美国的文化和信仰,具有极大的帮助!
7月 理查德·道金斯《魔鬼的牧师》
本书是由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教授所著。本书主要收集了道金斯教授为多部著作所作的序言、书评和演讲文稿。行文之中,围绕着感性与理性、科学与宗教、生物学与人性,展开了关于希望、谎言、科学和爱的思考。本书横跨领域很广,所涉及内容的背后含有深刻的道德、伦理和哲学的思考。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一定深度的逻辑能力。不必谋求全篇读懂,碰到文中的只言片语,能切中你的思想要害,也就足以!
8月 马丁·里维斯 等《战略的本质》
战略,是通往目的的手段,是取得最佳商业成果的方法。从本质上讲,战略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关于道路的选择。本书根据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可预测性、可塑性和环境严苛性三个维度的不同程度,制定了五类典型战略:“经典型战略”(做大)、“适应型战略”(求快)、“愿景型战略”(抢先)、“塑造型战略”(协调)和“重塑型战略”(求存)。
9月 E. M.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
本书是E. M. 罗杰斯教授的大作,依据其195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为框架改写而成。该书已出五版,是创新扩散领域的圣经,奠定了罗杰斯作为创新扩散理论开创者的地位。书中讲了创新扩散的四大要素: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体系。个人或其他单位创新决策要经历5个阶段:(1)认知阶段:对某项创新有初次认识;(2)说服阶段:对这种创新形成一种态度;(3)决策阶段:决定接受还是拒绝;(4)执行阶段:执行这个新想法;(5)确认阶段:确定这一决策。创新采用者曲线通常呈现钟形,如果将人数进行累加则会呈现S形。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的创新性是呈正态分布的。
10月 爱德华·威尔逊《知识大融通》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打破学科的限制,以全面的视角看问题。虽然也许还会有更好的解构与融合的方式出现。自然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将被一些正在变化但具有内在融通的混合领域所取代。本书探讨了启蒙运动、科学的本质、心灵与人工智能、艺术与宗教、基因与协同。作者得到的结论是:伦理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规则是经过数万年或数十万年的进化而产生的,因为它们能使设定规则的基因存活,并有机会在后代身上继续出现。
11月 乔治·阿克洛夫 等《动物精神》
我们研习科学,进行数理逻辑分析,力求达到精准和精确。到头来,我们还是被非理性所左右着。自凯恩斯提出“动物精神”以来,这个词汇的含义就变得愈加丰富和深刻。在本书中作者将动物精神的核心要素概括为“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以及故事”,并利用动物精神对重要经济问题做了重新解读。
12月 黄卫伟 等《以奋斗者为本》
本书实质上是《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内容上均摘自华为公司高管的讲话和公司经营管理团队(EMT)的文件。讨论了关于价值创造与分配,及对干部的选拔标准与方法,体现了华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过去的成功能否使华为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什么?本书核心观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一句话概括了需求端与供给端两个最根本层面的最高标准。以需求为中心,以提供供给的人为根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任正非的军人作风,以及华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遵循最基本的商业准则的理念。以奋斗者为本,这里的奋斗者包括一线的工程师、高管也包括投资者,而艰苦奋斗更多的指的是精神层面的奋斗,其实质上是对创造价值的人的重视。
2017年,时间继续流动,光量荐书仍将继续,期待在我们推荐的书中,各位看官能遇到未知的自己。
美国达顿商学院游学记
光量资本 创始合伙人 朱晴
2016年8月
在学习了长江商学院的国内课程后,开启了我们的美国游学之旅,第一站是抵达首府华盛顿,那美丽葱茏的绿树、宁静整洁的街道,令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生活闲适,安祥,最重要的关健词是平和,反观国内的生活真是着急了不少!
华盛顿一景
印象很深的是参观了两座著名纪念碑,越战纪念碑,林徽音侄女林璎设计,它没有像其它碑般拔地而起,而是陷入地下,战士按阵亡时间排序,没有官衔高低之分。V形碑体两方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震憾力。另外美国国旗下往往会有蓝色战俘纪念旗,在美战俘是受到尊重的。
人群处的V型越战纪念碑
韩战纪念碑的好在于,真实,而非过去的所谓英雄形象,雕塑被拉成散兵线搜索前进,战士的表情有无奈、紧张、恐怖、警惕,战地的残酷气氛弥漫在整个园区。墙的尽头,是点睛之笔,上书"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费的)。
韩战纪念碑
离开华盛顿后,来到了夏村,来到了美丽的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大学已有约200年历史,看到这个数字不由心生敬佩之感,杰弗逊总统在自己的墓志铭上没有写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等,只写了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由此可见一斑。
弗吉尼亚大学进入校门口后刻有学生入学年份的地板砖
当日女生齐齐红装男生西装革履参加晚宴,对此后几天的学习充满了期待,难得的是接待我们的是温和有礼且已居国外30余年的杨教授,让我们备感亲切,几天里他全程陪同,协调拜访安排及邀请嘉宾等,课后还帮助我们总结并启发,尽显地主之谊,非常感谢。值得我一提的是这个地方叫夏村,是美国财富管理最牛的地方。
接待我们的杨教授(中间)
进入课程之后,也令我们感受深刻,心里不免生成了一句话,不是悲凉,是宿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柯达花掉50亿的研发费用也无话挽救自己,诺基亚的管理人含泪说它一直以来他没有做错,西麦斯水泥十余年成功的并购扩张之路倒在06年128亿收购案上,CEO在巴黎酒店中孤独死去,道出了大家一个事实,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企业有它时代的宿命,像去年冯小刚的老炮儿一样,正如长江商学院滕斌圣教授而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给我们授课的滕斌圣教授
间歇之余还参观了杰斐逊故居,美国第三仼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者,250年前就提出人人平等,自己当时还是个大种植园主,亦是跨界穿越之典范,思想家,政治家,建筑家,音乐造诣也深,还喜欢发明创造。最后一张图是自家房前屋顶上的,是他出门前用来看是什么风向,杰斐逊在客厅大门的地板下安装了连动装置,两扇大门可以同步打开关闭,他还改造了自家时钟,装上了指针用来指示星期几,算是世界上第一个日历钟。这个叫蒙蒂塞洛的庄园花了40年的时间建成,居高而建,天人合一,浑然天成,室内的各种巧思令人叹服。这个庄园成为美国的精神圣地,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杰斐逊总统故居
当然还要去的是高尔夫球场和酒庄,记得的数据是美国有上万个高尔夫球场,供过于求,与国内资产价格悬殊,比较有意思。还可有感而发的是美国的风景在言告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就惯于喧嚣的中国人而言,这是度假之地,没有热闹,没有蓬勃,不是主流。关键没有那山那水那土了,无怪乎它有不好有多土,叶落归根,出去了心里就重了!
我在高尔夫球场
写一下可爱的教授们,都是在专业领域颇具建树的资深教授。给我们授课的有商学院的副院长,有来自美国本土,希腊,印度的教授们,各有风格,感受一是美国是启发式教育,在对我们的授课中也很明显,我们说的话比教授说的还多,太棒了,非常好是他们的口头禅,教授感受启发我们穷尽了再进行总结归纳,二是国外教育更多方法论,鲜活的案例没有中国多,这可能与我们在高速发展中国家有关,三是他们喜欢项目可量化,我们更多用意会。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希腊的教授,他长着典型的希腊人有棱角的脸,有魅力的微笑,一来女生们就很喜欢这位帅教授,上课还很有感染力,一直对我们鼓励加启发,台上台下互动很好,喜欢板书,下完课女生们齐齐要求与他合影留念。
来自希腊的教授
还有一位女性教授,授设计思维,难得的是原创,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授我们最后一堂课的满头银发的教授,与我而言我觉得是对我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程,主题是创新的路径与方法,以当年挑战者号升空是怎么失败的为案例,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当时的所谓决策从路径、流程及经验上看起来都是对的,其实也很有可能是事物认知导致数据等分析不足,对客户的相关假设是否是真实的,还是只是你认为的,你的认知有限造成的错误,以前只是知道,没有形成方法论进行推演,耳目一新、获益良多的课程。
教授设计思维的女教授
不知不觉最后一天了,喜迎长江与达顿商学院合作十周年庆,特别邀请了基辛格前助理演讲,纽约州第一位亚裔国会议员、美国商务部国际专家、著名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等。
长江商学院与达顿商学院合作十周年庆
总体而言,让我有些惊讶的是他们反复强调的是要多沟通,我想起了三体中的黑暗森林,两个民族之间误差是多的,沟通是必要的,不仅从政治上,也是从经济上,来自美国商务部、政府关系公司的人士、本土的创业家都反复强调如果要在美国开展业务,要与政府、税务、法律等提前做好沟通,他们也希望你成功。也让我感受到亚裔等有色人群在美国作为少数派的一些不易,主流非主流的问题。
我与基辛格前助理
他们也提到除了美国政府,美国的民众也特别希望了解中国,充满好奇也希望有更多的业务机会。看得出来,对川普与希拉里他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有担心不靠谱的川普因77年的法案让总统有过大的权力令他也可以为所欲为,不是因为美国是三权分立就能掉以轻心,有觉得川普是商人,会更为务实,不会像希拉里针对人权,意识心态来说事。
满满的行程,路遥情又长,友谊与学习的小船继续漂!
硅谷非游记见闻
光量资本 投资总监 李振林
2016年7月
夏天的硅谷,早晚的温度其实很低。独立日的晚上,朋友从旧金山发出的信息上说晚上看烟火的时候只是10摄氏度的温度。我在南湾的夜里忘记穿上长袖外套,也一样被冻成狗的感觉。虽然身上很冷,但是心里很热,因为总能看到各种不同的科技项目。
很多媒体都在说硅谷那边投资也冷了,我去到那边却感觉不是那么强烈。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机构和个人,都在走出国门,去美国投资科技项目。和硅谷朋友聊天,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好几个到硅谷去访问的旅行团,都是一批一批的投资界人士,还有一些大佬。硅谷新募集的很多基金也开始更多的看到来自中国的LP的身影。很多新的基金也都到中国来路演,拿钱的同时更多的来对接中国这边的企业资源。我接触到的好几个基金都已经确认了中国LP的出资。
投资毕竟是小众的事情,尤其是早期的风险投资。很多事情在大家一拥而上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是最高点,这是我每每很担心的地方。在硅谷待了这些时间以后,感觉自己的这个担心在美国反而有些多余。市场的归市场,自然都是有市场来解决各种过热的问题,就像多年以前美国风投界在新能源和太阳能上烧掉的上百亿,最后还是只决出几家活下来的公司,风险投资行业挣钱不容易啊。:-) 在和Builders的几位合伙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聊到了中国创业和美国创业的一些区别。他们认为其实美国不管是VC火热的时期也好,还是低谷的时候也好,其实美国的创新速度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这样子下来,其实在低谷的时候是最合适的时候,因为大家会有更多的好项目可以选择,只要是手里有钱的基金在那些时候反而更容易闷声挣大钱。另外美国的创新还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很大程度上科技突破的早期并不需要烧太多的钱,最关键的还是投资人的眼光和团队的执行能力,所以他们对于新基金募集依然充满信心,而他们几个合伙人之前的业绩也让很多投资人排队来购买份额。
上次没有去StartX看看的愿望这次终于实现了,让我对于孵化器有了更多的认识。美国的孵化器如果分成几个等级,StartX也是属于第一阵营的。这个孵化器主要孵化斯坦福校友的企业,也就是说创始人里面要有斯坦福的校友。这次去拜访了一个半导体技术公司,创始人有北大校友,还有以前AMD的Fellow和TSMC的技术大牛。虽然现在敢于投资半导体的投资人越来越少,StartX还是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目前StartX的在孵企业主要有Consumer,Enterprise,Hardware和Medical四类。
手写的路标
孵化器的条件,实话说其实算是比较寒酸的,完全没有国内的一些一线孵化器好,刚去的时候还被手写的路牌吓了一跳。StartX和其他的孵化器都不一样,是属于公益性的,对于他们挑选的入住团队不要求股权,而且给予一些免费的空间。朋友告诉我StartX其实不是Stanford大学资助的,最大的金主其实是微软,当然了,这个消息我暂时无从考证。
Start X的办公场地
硅谷的创业者是幸福的,因为太容易找到很有资源的孵化器和很牛的Mentor,也就是导师。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商务上的。见了很多个创业者,有从Samsung出来的,也有从Google,Facebook或者Twitter出来的,硅谷是各个大公司的研发中心集中的地方,很多公司内部没有得到创业机会的人,都会自己创业。而硅谷的圈子其实也不是那么大,所以很容易找到能够帮你做Referral的人,如果一个创业者都不能找到几个VC来谈谈自己的Idea或者产品,只能说明这个创业者努力得还不够。同样的情况我觉得在眼下的中国也在发生,真正从商业逻辑出发真诚的做投资,陪伴企业一起长大的VC也不是那么难接触到。并不见得所有的人都会去比拼YC的创业营,因为在硅谷各种机会都有,还是很具有多样性的。除了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YC,500,Plug & Play等等,还有很多选择。例如Uber原来就孵化于RockertSpace孵化器,而AirBNB虽然孵化于YC,其实在进入YC之前他们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公司了。
伯克利的诺贝尔奖得主专属车位
这次还去了趟伯克利拜访朋友,楼堂馆所倒不说了,校园里面好些中心的地方的停车牌让我感受最深,这些就是诺奖得主的专属停车位。作为硅谷两大支柱的学校之一,这些停车牌其实比任何大楼都更有分量。根据https://www.berkeley.edu/news/features/nobel/的统计,Current Faculty Nobel Laureates at Berkeley有7名,而Stanford有20名之多。伯克利已经多年占据公立大学的排名第一名,而Stanford也长期高居大学排行版的前三名。
虽然硅谷的创业企业多,人才多,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在硅谷投资其实并非易事。因为初来乍到的时候需要获取Deal Flow,这是一个特别考验能力的地方,然后就是判断能力和投后管理能力。非本土VC如果想在美国真正创出自己的天地,需要付出比本土VC多得多的努力。而没有做好长期抗战准备的VC,或者只能提供Dumb Money的投资人,在硅谷也只能是过客。因为好的企业不需要钱,需要的是真正能帮忙的投资机构,而且是能够长期和他们一起创业路上长跑的机构。
《魔鬼的牧师》:关于希望、谎言、科学和爱的思考 |【光量荐书】
光量资本 投资经理 冯德元
2016年7月
光量7月荐书:《魔鬼的牧师》
作者:[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马岩、刘丹、齐东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6月第1版
摘要
本书是由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教授所著。本书主要收集了道金斯教授为多部著作所作的序言、书评和演讲文稿。行文之中,围绕着感性与理性、科学与宗教、生物学与人性,展开了关于希望、谎言、科学和爱的思考。
本书横跨领域很广,所涉及内容的背后含有深刻的道德、伦理和哲学的思考。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和一定深度的逻辑能力。不必谋求全篇读懂,碰到文中的只言片语,能切中你的思想要害,也就足以!下面,为大家分享我从该书中所读到的点滴。
魔鬼的牧师
魔鬼的牧师所写的关于大自然的笨拙、浪费、粗浅且极为残忍的巨著,那么让人讶异。——达尔文
什么是魔鬼的牧师?
魔鬼的牧师,是达尔文在1856年写给胡克(Hooker)的信中提出来的。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认为生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大规模的自然选择。这个选择过程是意料之中的笨拙、浪费和鲁莽,甚至还带有残酷性。达尔文以魔鬼的牧师的半开玩笑的说法来对抗上帝之词,表达其科学的精神和基于证据进行判断的理念。道金斯教授是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自称进化论生物学家,与之相伴的正是一百多年前的达尔文和这魔鬼的牧师!
人类的自我意识
在生物进化或者说演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面对这魔鬼的牧师,人类可以理解那无情冷酷的、使我们存在的进化进程,可以感知这进程的好坏,具备富有远见的能力。这与自然选择笨拙、短暂的方式截然不同。就像道金斯教授所相信的“在这个地球上,只有我们,能够反抗自私的基因副本的暴政。”
科学和感性
什么是真理?
科学的快速发展,展现出我们对物质和能量的惊人的指挥能力。然而,什么是真理,科学的发现就是真理了吗?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直白地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真理。你的科学真理只是目前为止未被否认的假设而已。基于此,才有哲学上的“一知半解是危险的。”而这里的一知半解中所指代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学领域里所认为的真理。一知半解的背后是考虑不周,是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笔者曾经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现在是一名投资经理,时常受困于什么是真理?受困于这“一知半解”。因为考虑不周,不能掌握事物的全貌,而不能得到有效的贴近真实的判断。面对市场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常提醒自己的,除了坚持独立判断之外,更要提醒自己的是“一知半解是危险的”。
你的本能感受是什么?
有人向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请教关于未来学的问题,萨根说,就目前所知无法回答。提问者逼问他真实的想法“你的本能感受是什么?”萨根回答:“可是,我尽量不用本能去思考。”因为在科学面前,本能的思考是必须要对付的问题之一。简单地讲“本能的感受”,跟大家的“想当然”是很接近的。这距离科学上的真理有很大的距离,距离哲学上的真理,恐怕就更远了。
摩尔定律之子
今天的遗传学是纯粹的信息技术。这正是能将一条北极鱼类中的抗冻基因复制粘贴到番茄中的原因。道金斯教授在书中对比了测序一对碱基对(即DNA编码的“一个字母”)的成本。在1965年,测序细菌RNA(与DNA成本相近)的5S核蛋白体需要1000英镑。在1975年,测序X174病毒的DNA成本大约为1个字母10英镑。到1995年,测序秀丽隐杆线虫DNA的一个字母的成本是1英镑。到2000年,测序成本约为1个字母0.1英镑。整理后发现,基因测序中的加倍时间(或成本减半时间)是27个月,可以与摩尔定律的18个月形成对照。于是,在遗传学界,有了“摩尔定律之子”的说法。笔者查阅了2016年最新的基因测序的价格,测一个完整的人的基因组大概需要1万元人民币,而人的基因组包含有32亿个碱基对,平均算下来,现在测试一个碱基对的成本只有0.000003元。其成本下降之快,远超你我的想象。
不过,我们知道一种动物的基因组,不代表我们真正地了解那种动物。因为从氨基酸的一维序列中计算出蛋白质的三维折叠模式,还需要深入探究。此外,计算由基因而来且还在发育的胚胎,计算它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其难度又是指数级别的上升。自然界似乎不断在给我们出难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
被感染的思维
1976年道金斯教授参考基因,提出了“迷因”(meme)的概念,迷因是指自我复制的信息像,比如计算机病毒,它从一台计算机跳进另一台计算机;又比如宗教的传播,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不管是生物学中的遗传还是计算机病毒的复制,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意愿精确复制信息,也许会有错误,但是可以通过复制予以修复;二是有意愿服从编码在所复制信息中的指令。这两点对细胞或计算机而言是不难的。但是对人脑,对思想的复制会成立吗?答案是肯定的。人脑有能力进行相当精确的复制,这一点从我们人类对语言的掌握就可以认定了。而第二点,应遵循编码指令程序,可以从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信奉父母的宗教得以验证。对于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可以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中得以验证。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未经审慎的信息都是父母灌输给的。此外,“流行”是明显的行为范例,无法预测但又特别突出地出现在人群中,这更像是流行病学,而非理性的选择。
相信事情的三个糟糕的理由
该书的最后一章是道金斯教授写给她十岁女儿的一封信。里面讲到了相信事情的三个糟糕的理由:传统、权威和启示。
“传统”,很多是没有理由的,就像是孩子信奉父母的宗教,我们不加思索地接受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传统保留还一定的道理,但有些传统已经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未经审慎地相信传统确实是个糟糕的选择。
“权威”,作为相信事情的一个理由,即意味着你的相信是因某个重要人物告诉你要相信它。这与事情的真相并无直接联系,就像教皇讲的不是全对的,学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父母讲给孩子的道理也不全是对的。如果因为“权威”就相信,是缺少最为直接的证据的。
“启示”,这里指的是宗教里的所谓神的指示。而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启示,更多的是一种直觉。虽然直觉有时是对的,但是盲从或按直觉做充分的依据,明显是糟糕的理由。
笔者的学识有限,不能将该书的所有精华展现出来。更因为大家的经历不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最后,将该书推荐给大家,由大家去发现自己的《魔鬼的牧师》。
以色列-古老国度的全球创新
光量资本 创始合伙人 王维
2016年6月
题记
2016年5月23日到5月26日,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以色列经济部产业研发中心共同主办的,2016中以技术洽谈会暨对以投资对接考察活动在以举办。我做为中以基金的合伙人,有幸作为中方投资人亲赴以色列,参加此次活动,感受这个古老过度的创新与创业。
伴随着黎明的第一抹阳光,从北京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缓缓降下。云层下面,就是多年全球热点的中东国家以色列。这片貌似平静的土地,拥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不断上演着宗教与文化冲突,迦南人、罗马人到十字军东征轮番登场。直到今日,战火还在延续。当然,还有必须要提到的以色列的全球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国度?
本-古里安机场,如同任何一个欧洲机场,在面积不算很大的空间里,商业、海关、公务井井有条,能感觉到犹太人的认真、精细和谨慎。行驶在机场到特拉维夫的路上,如同在身在国内的陕西或者新疆。干涸的土地上,分布一些农庄和零星企业厂房,城区房屋几乎都没有瓷砖或豪华外装修。以色列仍处于战时,务实的风格,在特拉维夫和后去的耶路撒冷随处可见,并在随后的几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紧凑甚至过载的行程安排。我在访问期间,最多一天见了24个以色列企业。这个节奏在我十几年投资生涯中,几乎从没遇到。看来犹太人不仅仅协助西方建立了效率体系,还保留了东方人的拼命作风。其次印象深刻就是,以色列经济部的工作安排。两名经济部的工作人员负责协调,从早八点到晚十点,态度认真且不失亲切,考虑周到,如同企业一般地提供支持服务。其中一个人随时陪同,但几乎没有错误遗漏。
以色列国土狭小,仅仅比北京市略大,从东到西开车一个半小时,南北开车5-6小时,人口更少只有800万(含以色列籍阿拉伯人)。但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数量远超中国,甚至超过亚洲各国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家数总和。硅谷是美国的创新中心,但必须提到的是,其实硅谷在美国人生活中并不显眼,主流文章报道较少,核心区域只有两百多万人口。但以色列是一个全民创新过度的国家,从特拉维夫遍地的孵化器和VC,你就能感觉到这个国家,其实非同一般。
以色列本国市场狭小,创新和国际化科研或商业成果,成为他们国家的必然之路。在特拉维夫一个三五百人的论坛上,主持人问到:“有多少人去过中国”,让我深感震惊的是,居然有近半人举起手。需要知道的是,到会的基本上都是以色列本国的商业精英。这个国家能够对万里之遥的另外一个国家如此投入,可见犹太人的商业能力和眼光之独。
创新似乎伴随着犹太人的始终,犹太人的文化中本来就含有蔑视权威,提出不同意见的文化。对于探究的执着和难以真正融入俗世,几乎是这个人口不多的小民族的宿命。我们在以色列见了太多的在同一细分领域出现多个创新的案例。“创新过度”几乎成为一个问题。之前就经常遇到以色列只有几个人的科技公司,依靠政府补贴和有限专利费维系多年,而一直没有规模收入。我并不赞同主流的看法,相对于我们国内层出不穷的山寨,其实创新过度对于资源的占用,并不比山寨过度少。大量人才、时间和金钱被重复投入。美国只有一个硅谷两百万人口在创新,而以色列则是全国的创新创业,到处是闲置和没有被使用的专利发明。是否存在更合理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很可能是我们庞大的中国市场!犹太人认为,中美两国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双引擎,而以色列的产品和技术,只有打入中美两国至少一个市场,才有可能真正生存。
从视网膜晶片到无创血糖监测,从下一代的电磁汽车到大气雾霾控制,近百个项目。我们不仅看到以色列犹太人的聪明和智慧,更看到中以两国巨大的合作市场前景,空间距离不会成为两国合作互动的障碍。以色列的一周行程结束,从这个古老民族获得的不仅是一次次的启发,更多看到的是未来的合作之光。
期待下一次访问,特拉维夫!
《飞跃5000年》美国28条立国原则——光量荐书
光量资本 投资经理 冯德元
2016年6月
题记
光量资本有一个读书俱乐部,每月的月末会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到现在为止已经推荐了十几本书。以前都是内部推荐,从现在起,我们会把推荐的书放在我们的公众号上,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2016年6月光量荐书
《飞跃5000年》,作者[美] W. 克里昂∙斯考森,译者毛喻原,群言出版社
《飞跃5000年》,英文书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宪法学和政治学佳作。该书从法理和逻辑上解构了美国的28条立国原则。美国的国父们的智慧之光,犹在眼前。这些原则和智慧,其实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文化的精髓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古代以色列人的信仰所在。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去理解美国的思维逻辑。阅读本书,对从理性和本质上认识美国,了解美国的文化和信仰,具有极大的帮助!
该书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描述美国建国者们的艰巨任务,对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美国,和可选择的路径,做了简要介绍;另一部分,针对28条立国原则进行的详细阐述。最后附录内容也很不错,包括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其对宣传美国的建国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政治类的书籍流传程度而言,可能也就只有《毛泽东语录》可以与之相媲美了。
下面,把比较吸引我的核心观点,摘录出来,做个简单介绍。
第一部分建国者们的艰巨任务
建国者们对转向左倾的集体主义福利国家提出警告
“建国者们对一些诱惑提出了警告,他们认为这些诱惑会使子孙后代放弃他们的自由与权利,通过让他们自己屈服于一个强有力的联邦行政机构这样的一种方式,而这个行政机构是在一种集体主义“左”倾基础上进行运作的。”
读到这样的话,不知你是作何感想。我很容易就联想到,2016年6月5日,瑞士全民公投,以77%的反对票,压倒性否决了“无条件基本收入”法案。该法案的倡议者主张,无需任何理由,凡是瑞士人,成年者每月无条件获得2500瑞士法郎,儿童每月获得625瑞士法郎,分别约合16800元和4200元人民币。瑞士公民拒绝这样的法案的理由是:政府无条件给全民发钱不仅会推高物价,更会让不劳而获、不事生产变得理直气壮,这对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这与两百年前美国的建国者的想法是多么的一致!
第1 条原则:自然法的真谛
只有遵守自然法,才能奠定可靠的基础,进而建立健全的政府和公正的人类关系
自然法是西塞罗(前106-前43)提出的,“他认为一旦造物主对现实情况有了明确的认定,那么通向政府、正义与人类关系的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通过法律的途径,这些法律已经被造物主所确立。造物主创造的事物秩序就叫自然法。人与造物主共同拥有的这种通过一种理性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的品质,心智的推理能力通常会被导向常识性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建立在被杰斐逊称为“自然的法律与自然的上帝”基础上的。(《独立宣言》)”
我所理解的自然法,跟老子讲的“道”有些类似,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是在我们的世俗文化上,我们缺少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性认识。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没有造物主,但是我们有“天”,有“老天爷”。由于理性的缺失,我们希望“老天爷”的“天理”能向自己的个人愿望靠拢,而不是我们向“天理”靠拢。
自然法,是理性的力量。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造物主的称呼问题。
第 4 条原则:宗教的作用
如果没有宗教信仰,政府和公民的自由就不能长久
178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西北条例》中强调了学校讲授宗教与美德的必要性。“条例第三条:对好的政府与人类的幸福来说,宗教、美德与知识是必不少的,学校与教育手段应该永远得到鼓励。”虽然,在以后的法律中,取消了学校正规教育对宗教教育的必要性的要求。但其目的,不是削弱宗教在这个国家的影响,而是“取消某一教派凌驾于其他教派之上的特权与优势。”(托马斯∙杰斐逊文集)在美国,宗教是如此的紧密的嵌入人们的生活。以至于,美国总统在讲演完毕的最后总是讲上一句 “God bless you,God bless American!”
第6条原则:人人生而平等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建国者们在《独立宣言》中写道,“有些道理是不证自明的,其中一个事实就是,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们还真需要知道为什么是平等的,我们所看到的是处处充满了差异,怎么就平等了呢?建国者们的答案是,“从上帝的角度看,从法律的角度看,从保护他们权利的方面看,他们只能被平等地对待。通过这三种方式,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 而在平等权利与不可能实现平等的其他领域之间做出了区别。他们认识到,“社会应该努力提供平等的机会,而不是去期望平等的结果;努力提供平等的自由,而不是去期望平等的能力;努力提供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提供平等的财产;提供平等的保护,而不是平等的地位;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不是平等的成绩。”
1789年,美国增加了4条宪法修正案,分别是第13、14、15和19条修正案。就上述内容做了规定。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权利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均。这是自然法的必然。就像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的:“只要自由存在,不平等就会存在-------由于每一种自由本身的原因,这是不可避免的。”行文至此,对于平等,你是否多了些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到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基于自然法的逻辑,充满理性的智慧之光和勇敢之光。
第7 条原则:平等应体现在权利上,而不是物质上
与其提供平等的物质,不如提供平等的权利,这才是一个政府应该有的作为
延着第6条的逻辑,在第7条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在建国者们生活的时代,在欧洲,宣称政府的角色就是向“富人”索取,并且把索取的东西提供给“穷人”,让所有的人都变得真正“平等”,那是非常受欢迎的。然而,美国的国父们却意识到,这样的主张包含着巨大的谬误。一旦政府被授权开始拉平富人的物质财富,以便实现一种“财物的平均分配”,那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拥有这样一种权利,它可以剥夺人们的享有生命、自由与财产的任何“平等”权利。
杀富济贫,这个说法是个巨大谬误。那么如何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呢?建国者们给出的答案是:
1、不要毫不保留的帮助那些贫穷的人,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2、让穷人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成就”,而不是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给予奖励。
3、允许穷人攀登“增值之梯”,从帐篷到小屋,从小屋到村舍,从村舍到舒适的房子。
4、在需要提供紧急援助的地方,不要把它延展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
5、严格执行“可靠责任”的范围。最重要的责任等级在个体的层面,其次是家庭,然后是教会,接下来是社区,最后是区县,在灾害发生或紧急情况下,才是国家。
第12 条原则:共和政体的优势
美利坚合众国应建立共和政体
建国者们为什么希望得到一个共和政体而不是一个民主政体,存在着很多原因。从理论说,一个民主政体要求大多数人在立法或政府决策过程中充分的参与。而人们如此忙于他们自己的日常事务,以致他们不会正确地研究这个问题,他们也不会花时间去参加选举之前的广泛的听证会。希腊人试图利用民主的方式,让民众来参与他们城邦的政府,每次都以暴政的形式告终。
第14 条原则:享有了财产的权利,才能享有自由
只有财产安全,生命和自由才不会受到侵犯
一个人的财产是生活本身的一个缩影。约翰∙洛克表述过“所有财产其实是一个人生命、精力与聪明才智的延伸。因此,毁坏或没收这些财产实际上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攻击。关于这一点,国内已经移民或正忙着移民的有产阶级是最有体会的吧!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乔治∙萨瑟兰曾说过“财产本身不具有权利,但个体——人——却拥有三种伟大的权利,他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
第 16 条原则:权力分割
政府应该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
三权分立最早是波利比奥斯提出的一种政体,在罗马时代就开始实践,但在其死后,就中断了。随后到了18世纪,法国伟大的学者孟德斯鸠花费20年时间,写出《论法的精神》。从文本上证明了三权分立的可行性。直到美国的建国者们开始去努力践行这一制度。而其中最有力的推动者是约翰∙亚当斯,他成功地在其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推动建立了第一部分权的宪法。宪法中写道:“在马萨诸塞州联邦的政府中,为了它可能成为一个法治的政府,而不是人的政府,其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应该被安排在独立的部门中。”并在富兰克林的坚定支持下,基于三权分立的美国宪法得以在制宪会议上全票通过。
第 17 条原则:制衡制度
应建立制衡制度,防范权力滥用
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所有权利的积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只要这些权利掌握在相同之人手中,无论是一个人,几个人,还是许多人,也无论是来自世袭、自封,还是选举,都可以被恰当的判定为真正的暴政。”
第24 条原则:只有强大,才能享受太平
只有始终做一个强大的人,才能一直做一个自由的人
建国者们的哲学观点是,上帝那只仁慈的手总是无处不在,以便允许美国作为现代第一个自由的民族涌现出来。他们进一步认为,如果拥有公正、适当的武装的国家,他们就会永享自由与繁荣。
同时,“为了自卫,携带武器的权利”,在美国的建国者们看来是不必罗列在《独立宣言》中,确又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自然的权利。所以美国的军事存在,及民间合法持枪的现象是几乎改变不了。即使,这给其他国家和国内公民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美国的28条建国理念,其中很多理念可以保持两百余年而不失效力,并保证了一个稳定强大的美国的存在,是充满理性和智慧之光的。这28条建国原则,每一条都有其严密的逻辑和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在此,将此书推荐给光量的同事及关注者!
泡沫让人既爱又恨 投资是生活哲学
光量资本 创始合伙人 王维
2014年11月
本文根据王维在搜狐IT《超声波沙龙》节目发言整理而成
我做了20年投资或相关的行业,感觉其实泡沫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憎的东西。高估值,投资人进去被拍在沙滩上了。但是我观察几乎大部分优秀企业都是在泡沫期间发现和成长的,这个特点很有意思。往往泡沫是大家对整个行业关注度过高,随后导致有些企业出现非理性估值,我们还发现些有意思的现象,我过去投的回报在十倍以上的项目中,基本没有跟别人抢下来的。从容投资的回报水平比较高,这是我看过几十年案例的感受。
对于目前资本泡沫的说法,来自国内国外两个方向。美国特别是08年以来美元超发,这个已经到了转变的边缘。美联储改变政策不是简单的一次,而是连续多次。比如加息,明年会进入加息风暴,有大量国内热钱通过香港或其它口岸回到美国。预测明年整个资金链的情况一定比现在更紧张。大家能享受泡沫,就尽量享受泡沫。在前段时间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资金层面大家要做好偏紧的准备。
从中期来说,中国这一拨真正的浪潮还没开始,这里包括移动互联网,也包括我们中国资本市场变化。为什么这么讲?大家老是比较关注目前比较热的一些企业和一些方向。其实,我们认真想在现在环境下,未来三到五年有哪些方向真正有机会。电商格局已经明显了,这时候我觉得可能大概也就这么一个框架了。但是像O2O,O2O虽然我们经历了一拨浪潮下来,但是O2O它面临的服务行业是超过20万亿市场规模,虽然相对于我们商品零售50万亿到55万亿相对偏小,但对传统行业进行再造有巨大想象空间。服务行业毛利比较高,能够通过O2O方式让闲置的服务力量能力利用起来。
我去台湾有一个发现,亚太区整个中产构成跟欧美有很大差别。我们这边整个中产构成月收入在4千到8千人民币的阶段,主要消费智能手机、软硬件,这构成中国下一拨上升主要的方向。我看了一个数据,大家比较震惊,现在中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在2010年到2012年整个水泥消费量是美国100年消费量还要多,我们过去在重资产领域走得太远了。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欧洲,超过了人均36平米,还没算违建的宅基地。整个这块消费,政府拉动重资产已经到了尽头,美国是1927年以后就没有增加。
电商、包括云计算,云计算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好推的私云搭建商业模式,未来更多是人机交换的平台,在平台里面有很多好的应用。将来类似于IM核心巨头面临很大问题,数据安排可能会排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并且端到端储存方,数据使用开发团队对云的服务效能,包括中间安全性以及中间的应用特别是人机交互需求很强。未来的趋势不是很清楚、蒙蒙胧胧的产业方向挣钱挣最多。看得很清楚细分方向,相对风险少一些,回报少一些,但不是回报真正方向。
最后一点强调一下,我们很清楚要以人为核心,观察到身边处处能感受的到的一些需求。但这些需求你要很仔细地剥出来,找到他的痛点,判断其能否真正形成行业性的、方向性的选择。对人的判断,大家一定要很客观入骨的判断。大家是否适合所从事的方向和领域,人习惯性把感受高估。拿创业来说,大家看过一个数据,大概有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的比例的人想去当老板。我们不要粉饰自己的感受,而是要面对问题。在未来不是靠你的能力和毅力,就能站得高位。当你在火车头最前面领着团队往前奔,你灵魂深处有成就感,这个是抵御困难和压力一剂良药。大家扪心自问,是否适合干这个行业。初创期企业失败太多了,所以说创业真的不是一个人干的事。我自己也创过业也拿过VC,感受也是比较深。我认为我自己更多可能更适合于投资而不适合于创业。这个结论自己花了上千万的代价和经过有6、7年的时间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在认清这点之前,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走这一条有限的路。对创业者来说,要有激情,还要看清楚方向。
工业数据的价值
光量资本 投资总监 李振林
2016年2月2日
最近这两年,工业4.0和大数据的创业和投资火热,也催生了很多的忽悠团队。大家都在瞄准金融数据、消费数据、医疗数据和其他各个行业的应用。研究看过的团队发现,大家真正对于大数据的实际应用和价值,反而没有特别落地的应用范例。听过很多关于大数据的讲座,很多讲师甚至也还停留在讲“超市啤酒和尿布”的水准(看过或者听过这个案例的请举手,哈哈哈哈),我会告诉你其实2004年之前Safeway就已经通过会员卡那么弄了么?现在还讲10年多以前的案例是不是有点太Out了。
数据的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消费领域。工业领域的大数据价值其实更直接。在半导体行业前后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我想用一个小例子来和大家交流数据的用处和已经实现绝大部分工业4.0的半导体工业。
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时目前我接触到过的最复杂的制造体系。这是一个资本和技术都高度密集的行业,没有概念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台ASML的NXT-D 1980光刻设备的售价超过8000万欧元,这只是一台机器。如果你去到TSMC的最新工厂,看到一排排的这种设备,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公司每年的Capital Investment都是百亿美金计算。
工厂的信息系统已经发达到从几十年前的MES系统到现在的Real Time monitoring和遍布整个工厂和工艺的传感器网络,所有的系统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一片晶元上有上千个芯片,每个芯片要经过几百甚至上千道工艺处理,每个光罩层的处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最终的测试环节又会产生更多的海量数据。工艺设备的每个MFC、阀门、反应腔、机械位置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将每个时刻的设备状态记录下来传送到服务器,每一道工艺的参数设置随着产品的不同都可能调整,这些工艺参数(recipe)在处理产品之前都通过服务器下载到设备里,产品在到达设备上的那一刻,系统会自动找到这批产品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工艺条件,怎么运行工艺。测试设备会按照需求抽检产品,完成工艺过程之间的各种测量,例如线宽、膜厚、孔径、缺陷等等。半导体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到达极高的程度,一个产值数十亿美金的工厂,四个排班一共只需要100多名工人,但是需要几百名工程师。
铺垫够多了,来说说我前面承诺的小故事。那是两年以前,我负责的产品在一家全球知名的制造商生产,这个产品上有业界独特的一种Embedded NVM(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工艺极其复杂。突然有一天,产品测试传来噩耗,NVM不能正常存储数据了。也就是说所有的产品都不能用了。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还有数百万美金的产品还在生产线上,如果我们不能马上找到原因,那么我们就是在持续生产废品。
上千步的工艺过程,要找问题从何而起,当然不是哪个天才专家一拍脑袋就能找到的。在找问题的过程中,前面提到的所有的数据就派上了用场。我们需要做大量的数据比对。之前生产的好产品和现在不好的产品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别人的产品是否有同样的问题?问题从哪批产品开始的?从设备到测量,大量的数据都被拿出来做比较,设备的工艺过程中是否有某些参数有变化,是否气压有变化,是否气体流量有不同,是否有的设备经过了一些保养之后坏了,是否退火的工艺温度有变化,温度传感器的校准过程是否可信,是否反应舱有任何泄露,是否不同工艺之间的间隔时间有不同造成了氧化?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很多,千头万绪。
那几个挣扎的星期看过了多少数据,做了多少数据分析,画了多少图标,开了多少次没日没夜的电话会,现在我已经都记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没有数据,我可以打包票,这个问题我们也许要花好几个月才能找到。最终的原因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因素。生产过程中要用到一种非常少见的气体。这个气体的钢瓶以前用的是5KG的,气体供应端有一个自动切换的机制,就是当钢瓶内的气体到了还剩下0.5KG的时候,供气设备会自动切换到新的钢瓶上。而因为这个气体使用的量是如此微量,采购部门决定换用2KG的钢瓶。但是切换的重量依然是10%,所以新的钢瓶要到0.2KG才会切换。而用来称重钢瓶的秤本身的精度又不够。这样就造成钢瓶几乎见底的时候才做切换。气体中的杂质最终造成了这些产品的问题。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估计也超过了1000万美金。如果不是我们有所有的数据,甚至是供气管道的气压的连续数据和钢瓶的重量数据,我们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烧更多的钱来找到原因。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就是数据的价值。除了这个例子,大数据的应用在提高良品率和优化整个供应链方面发挥着日常性的作用。
大数据的应用有很多层次,数据的收集、清洗、存储、分析、展现,再到最终产生价值。而我们目前多数企业的应用水准还在开始收集、清洗、存储的阶段。大数据应用在中国目前的瓶颈到底在哪里?个人感觉是首先大家必须认识到数据的价值,然后是大家要先解决前三个层次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数据量和流畅的收集、存储,就无从谈起数据的价值。除了目前直接就已经有很多数据的运营商、电商、金融行业、游戏、搜索等行业,各个行业的大数据应用真正开始发力,还有一个过程。不要过度神话大数据,其实大数据就是用来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
篇幅有限,其实还有更多的工业4.0的思考或者大数据应用可以和大家聊聊,留到以后再另外单独写吧。
附图一张大数据的生态,本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有很深的兴趣,欢迎各种交流。这张图是二月一号Matt Turck的个人网页上公布的Big Data Landscape,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面的1.0和2.0版。大数据行业变化很快,要跟上形势哦。:-)
大家不要只关注图,他的文章更详细,地址是http://mattturck.com/2016/02/01/big-data-landscape/
投资人看好哪些领域
光量资本 创始合伙人 王维
2014年11月
本文根据王维在第二届中国O2O高峰论坛演讲整理而成,成文日期2014年11月23日。
我之前是在同创伟业,是它的合伙人,同创也是国内最活跃的几只基金之一,我是在今年的年初离开同创。今天下午更多的是,在绿色创业这个大的论坛和环境下,跟在座各位去交流分享一下作为投资人,我们是如何去看待和研判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在当下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环境下,我们怎么看待好的企业,以及优秀团队和它成长中间的一些背景跟相关的逻辑。
关于投资,无论之前我在同创伟业包括目前在光量,跟我们同行、同事,我们探讨最多的问题是:投资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工作?我们认为投资其实跟一个行业很近,这个行业就是赌球。讲得直白一点,我们需要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出现什么样的可能性,或者是迅速增长,或者是企业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对未来有一个预判,而且我们要通过投资组合和一些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去减少风险和增加自己收益的可能。
所以说,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各位创业者一定是需要了解投资人他们在想什么,以及如何去跟投资人配合去把自己的企业做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创业者,在十年之前,我自己有幸进入了互联网金融,也拿到了美国德州的VC,确实进来太早了,十年之前当时互联网泡还没有冒,所以好的时间点是一切。有的时候一个正确的方向,不代表你随时进去,都可以活着出来。除了好的时间点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大的外围环境,还要关注我们企业自己成长的曲线和我们究竟在企业的哪个阶段,也包括我们目前双创讲的这么热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客观和理性地看待,作为核心的被投企业以及投资人,我们怎么去把握和能够去抓住这波机会。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话题在这里跟各位分享。我们认为过去的三十五年,改革开放以来,最核心的还是中国企业的发展。这有赖于我们的政策的持续松绑,以后我们会很清楚的看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更多的是我们根据过去发展的结果,用这样一个说法来去涵盖。其实无论是日本还是四小龙,他们经历发展的阶段大同小异。我们的发展阶段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很多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作为投资人,看法跟别人都不完全一样。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后台,是它的上层建筑和它的整个机理机构,而上层建筑和机理机构核心是人口结构。为什么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取得快速的发展,核心跟我们的人口结构有很重要的关系。我说一组数据,日本目前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能占到将近24%,美国能占到17%,中国目前还不到11%。虽然我们的青少年人数少,但是我们的老人的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就是我们的中少年的比例还是很高。在这个环境下,说中国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可能进入日本的流通性陷阱,这个是纯经济学的看法,从中国的现状来看,人口结构不支持出现这样的问题。
还有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人讲,按美元来说的话,人均GDP五千到一万之间,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跨不过去的坎。但是我们发现南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和南美的民族习惯,包括城市贫民窟的大量存在和教育的固化等级差异有关。对于东南亚国家,没有大陆人这么勤勉和这么强烈的致富欲望,所以导致东南亚国家跟中国也不相同。这个里面有很多问题就不一一赘述了。过去三十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叠加这样的一个特殊时点,也包括我们无论是从目前国际的环境和国内的环境,有很多不支持我们发展的因素。
中小企业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发展的核心的核心。我一直在讲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的核心是中小企业才是创新的本源,而我们经常提到关于大企业,比如日本、韩国,他们大型的商社跟银行是交叉持股的。因为日本、韩国去过多次以后发现,他们年底最忙的一个事情是经常会有一些商社跟银行的董事、股东商量当年的年报怎么做,最后大家通过造假来完成一个企业年报,银行这边看上去也说得过去,所以日韩的资产负债率可以做到80%,我们国内是70%。日韩大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特点。同样的情况下发生在德国,但是他们的环境跟日韩不完全相同。他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像西门子或者大众这样的巨型企业,他们上下游产业链或者延伸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的核心优势其实在创新,而创新对中小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选择,而且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不创新,中小企业会死掉。大企业只要能够维持它的产品线的完整,或进入新的领域,能够可以持续的通过成本来击跨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小企业。所以日韩、德国这些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大型企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它的主要特征还是以发展传统制造业为主,而美国以中小企业以硅谷的VC加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为主要的投资环境,它更多还是需要通过创新来带动整个行业的洗牌和行业的发展。
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我们有一个最关键的核心的判断,就是上层建筑向左,我们的经济发展往右,这个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困境的一条通路。这个其实是我大概在三年前一个论坛准备的PPT,现在看来,应该说所有的目前的情况,都在逐渐的验证当时我们的判断。应该说过去的五年,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基本上没有看偏过。关于未来三年到五年,特别是中期的发展趋势还是有一个特别感觉:为什么经济到了十字路口,因为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的情景已经难以为继。可能大家已经看到这样的话题,为什么说我们看到经济的实质,才能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正是因为我们过去好走的路已经走完了。而目前中国人口尚优,当下中国最高层有强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在这个条件下才有真正的改革,过去十年空谈改革。(实质上)不是空谈,是没有改革的迫切性和压力。
中国本身是一个大的经济体,互联网特别是电商发展很快。整个电商的发展实际上跟人口的规模有直接的关系了。但我们不能说电商在中国有大的发展,所以这个电商在日本或者在欧洲小的国家一样有小的发展,不能轻易下这样一个断言。其实在日本我们看到日本的线下销售做得蛮好,这既包括大的一些商超的打折、促销,也包括像7-11为代表的社区销售,所以日本的电商做得没有中国这么火热。中国深圳、上海和北京(线下)服务也很大,但这个“服务”是服务于中央政府机构的特殊政治目的的城市。所以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导致我们的商超设施严重不足。北京的电商正是弥补了我们在商超的严重不足,所以才会快速的发展。同样上海发展电商的活力就没有北京好。
所以我们对相关的行业有一个独立的判断和理解,比如说O2O,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没有看过一家企业。这里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似乎非主流的看法?核心的原因,拿P2P讲,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把金融产品互联网化进行销售。互联网在其中的最大的价值是它的零售,不是它的产品组合。因为产品组合需要一大群高素质的产品经理或者说一些投资人,或者是一些组合搭配的。而这个更多的是依靠团队,而不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而在销售端,像一些做房屋抵押还有互联网保险的,它已经有非常传统和很大销售的范围,一年的利润能够有数十亿美金。这个其实已经在互联网金融里面做的非常好。中国目前,我们互联网金融承载的压力更多的是,一方面在销售渠道的转型,也包含了我们通过互联网来倒逼中国经济的转型。而互联网的相关理念与金融理念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大家看到的话题是,老大老二拼价格战,结果老四、老三上来了。金融行业并不是老大活,反而跑的最快的金融企业一般都会死掉,大家观察过去这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跑得最快的金融企业,尤其是不断的金融创新,不断的抓西方的眼球的企业,后来往往都死掉,因为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的管控。
关于O2O,O2O核心的问题是你每天的消费次数没有超过刷牙的次数,将来很难成为消费习惯。一天刷两次牙,无论是上门洗车还是其他服务频率都没有这么高。O2O的本质是提供服务,淘宝电商的服务是网上卖一个可以运输的商品,而服务是很难运输的。因为我们很多上门的服务意味着服务场景设备的缺失,所带来的服务是没有那么好。每一个门店都有半径,它其实它服务的半径只能覆盖周围方圆几公里。一个差不多三百平的餐馆,可能需要周围有将近八万人知道这个餐馆才能养活,这一点在O2O领域已经看得很清楚。
O2O及消费习惯的养成,它是需要口碑的,需要评价的,而这个消费习惯的养成还要伴随着你线下很强的管理。无论是快递还是线下的管理送货服务,更多需要的是长时间扎实又艰苦的准备工作。我相信O2O里面会出来大象,但是现在99%的O2O企业会死掉,这个也是我两年前的观点。
未来我们看好哪些领域方向呢?因为这个话题其实还蛮大的。这个里面重点要讲是大家关注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现在到了节点了,今年的第二季度开始,电动汽车出货量已经出现了200%、300%的上涨,而未来的十年这是一个大行业。现在没有关注电动汽车的企业会很像十年前的诺基亚,因为电动车比传统车少了90%的零件,燃油车将近十万个零件,电动车只有一万个左右,这样差了一个量级的零件,导致电动车将来的成本一定会降下来,虽然电池会很贵,包括三元材料,不管是622还是811。目前的发展很清晰了,电池材料储存非常丰富,未来锂电池的价格只要中国人做,就一定会做得很便宜,目前电动车成本有一半是电池,这个成本将来能够降得很快。所以这些眼前的困难都不是困难,电动车已经到了一个拐点。
第二个是关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这是一个大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在未来三到五年很难出现一些核心点的突破。因为我觉得云计算和大数据最重要的亮点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思路,关于模糊数学的发展,包括我们从归纳法、演绎法到最高级的思维,这些核心跟云计算的发展、跟未来的基础路线是相融合的。如何通过云计算实现思维的能力,这个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这是一个大方向,但可能需要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来实现。
再说一下3D打印,3D打印不是一个全面突破的方向。3D打印核心的问题在于3D打印的产品的结构强度和结构成本是两个硬伤。单有形态远远不够,包括尺寸,3D形态可以打印房屋跟枪支,它一层粉末一层激光、或者一层有机粉末一层胶,这个强度不能满足大多数结构下材料的要求,但是枪支只可以开一枪。而且通过3D打印成本极高。所以3D打印在未来,很可能是通过局部的突破,来实现局部的价值,。
再说一下关于未来发展中的一些核心增长点的方向判断。我们从来都认为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基于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未来的理性需求的综合的一个结果。比如说石墨烯,我是学材料的,石墨烯难度非常大,真正的量产我认为可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现在市场上我们说的量产的石墨烯,都不是我们实验室讲的单纯意义上的石墨烯。给大家讲一个观点,能源行业里面真正突破的是很难的,所以能源行业的项目大家一定要谨慎看待。
关于VR和AR,目前我们觉得看热闹的很多,但是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几乎没有。因为大家相信核心的技术底层的突破一定来自硅谷,来自美国。而德国、欧盟、日本、韩国更不靠谱,因为偏底层的研发和真正的突破,这一块需要更多的是完全市场化研发突破环境。硅谷可能很小,我们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几乎每个城市每个街道都有创新办,但是全国有这么大体量的创新企业,百分之七八十的投资还是发生在硅谷。我们看到的企业,尤其是顶尖科技企业,80%甚至90%以上它的研发周期都放在硅谷。所以说,真正的核心突破并不是通过我们大面积的、不加分别的投入来实现的,而是最优秀的人群人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频繁的理念交互,和很残酷的淘汰,才能实现。
过去中国有很多的数据,大家听到比较震惊,特别是房地产领域。我们房地产的库存量够2.3亿人住,中国目前的房屋自给率在城市里面到89%,这个在美国是70%,德国是40%。目前我们人均住宅面积算乡村和城市,我们人均37平米,人均住宅面积不仅仅是超过了港台,超过了韩国、日本,也超过了欧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住宅市场的发展,其实已经超过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除了美国之外,美国是因为人少地多,我们中国已经到了这么高的节点。所以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房地产一定是除了北上广深、杭州之外,其他城市各有起伏,而且以下伏为主,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可能会有缓慢的每年百分之几这样的涨幅。这个不同于日本,日本股市在过去三十年中间,房价跌了七成,但是日本跌的很慢,每年跌百分之几,跌的最快的是台湾和香港,香港是1997年,台湾是2000年。中国的房地产目前我认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更像日本,三四线城市可能会连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里面有几个点再强调一下,中国的重化工和重工业时代已经完结了,我们2013年整个钢材、水泥的消费已经超过了美国上个世纪一百年的消费量,目前我们钢铁的产能差不多有九亿多吨。
应该说中小企业做不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中小企业为什么做不大呢?最核心应该是文化上的问题,除了一些传统问题大家能够能看到之外。因为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会有灵魂,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而我们周围的文化,我们是只跟熟人做生意的,我们不跟生人做生意。这就导致每一个企业老大都有自己的产品半径,销售半径。所以说在这个半径的限制下,中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它到一定阶段就遇到了一个非常硬的天花板,因为你的很多工作交不出去了。中国的员工文化,或者我们的职业经理是刚刚形成时间比较短。我们的员工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导致中国的管理基层是高的很高,低的很低,中间形成梯次的话难度非常大。在企业治理中,企业是高度依赖于我们的文化中间的一些特点,跟日本有不相同,这个跟欧美更不相同。
大家说成功的要点是什么,成功的要点排在第一位的,大家肯定想不到是运气,但是运气的重要性肯定不能超过一半,运气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25%。我是有一个模糊的感觉,运气还是蛮重要的。运气之后是团队,其实核心的几个创业者的特质,也还包含他所从事的行业,这个行业是不是到了一个临界点。像我们投资的深圳一家做手机触摸屏的企业,这个企业三年没有销售,但是今年包括三星,包括苹果,包括国内能想到的巨头都来找他,明年这个企业可能会超过十个亿人民币,这是我们看到典型拐点到了。
对于成功者核心的要素,我们发现机遇和运气也不单单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们把运气定义一下,就是你周围的朋友和社交圈,把好的交易机会跟你分享的概率,这个叫运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一想我们初创企业埋头努力重要,还是你周围认识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又认识一千个人重要,一定是第二个重要。但是什么时候会帮你,什么时候跟你分享好的交易机会,什么样的机会会吸引别人,这个肯定可以经营。运气好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个是阳光,只有阳光的人,别人才会跟他合作;第二个懂得分享,因为每一个懂得分享的人,都会愿意跟他交易,因为他有分享,他有这个口碑,我跟他合作,我不会担心我将来什么也得不到;第三个是简单,第四是自信,因为自信才能给别人正面的暗示。对于初创企业创业者,有上述四个特点的要比能力强更容易成功。所以说,好的运气其实可以经营,这个里面没有说什么东西我们不能去掌握,不能去把握的。
关于跟投资人做交流,一定要简洁,直达终点。我去硅谷很多次,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中美投资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更多的一点,中国投资人除了想找好企业,还要防止上当,美国投资人是想我如何改变人类,能够真正找到好企业,能够让我自己获得一个该有的收益。
电商的出现也是蛮重要的一个时间点,也包括O2O对整个市场的改变。大家看到北上广深还是比较占优势的。因为我们公司在北京、硅谷都有机构,我们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如果你要做互联网,或者说做互联网相关的一些科技类企业,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放在一个三四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机会要小很多。
关于支付,关于地图这边,因为这是一个大画图,我就不多说了。关于服务业的发展,其实是沿着O2O方向走的,我刚刚说了O2O的坏话,不是否定,而是希望大家认识到O2O的机会。关于地图定位,还有很多更细微的商业模式,包括北斗应用,其实手机产业链,关于定位的需求也关于城市综合的服务,关于大医疗产业,包括养老需求也包括电动汽车,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注册制,大家看到IPO的新股发行有很大的调整,以前大家可能只注意到每次IPO一开闸,开始大盘就跌,没有关注到IPO的开闸跟大盘跌的关系不在于募集资金。我们今年IPO到9月份才募集了几百亿,但是我们并购和重组已经超过了万亿。但是这一次改革的重点,大家看到IPO是先摇号中签,再冻结资金。大家如果想创业,如果想IPO,注册制要从IPO的改变开始。台湾差不多有将近四千五百家上市公司,我们目前上市公司的数量严重缺少。中国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因为家数太少,才导致大家狂炒垃圾股。如果我们有三千家、五千家上市公司在那里,还会有人炒垃圾股吗?没有人炒了。
因为时间原因,这个其实也占用了下一个发言人的时间,最后,感谢大家,感谢今天下午跟大家有一个分享。
有的生意未必需要规模
光量资本 投资总监 李振林
2016年2月6日
写下这个题目的一刹那,我还有些犹豫,作为一个要一直做投资的人,说生意未必要需要规模,其实还有点儿打自己脸的感觉。但是我再一想,真话难听也是真话,不从我嘴里讲出来,其实别人心里也有数。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题目呢?源于之前很多次和我们的合伙人王总的谈话。很多人认为VC投资就是能够让事业快速扩张的催化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个想法是对的。金融的功能就是熨平长期和短期之间的波动或者错配。例如长期的远大前程和短期的吃饭问题之间的矛盾,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这里想说的却是VC作为催化剂之前的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事业值得去快速扩张,而且扩张的事情靠钱能解决大多数。
我想起以前接触过的很多行业和公司,事实上很多生意真的未必需要规模。换句话来说,真的需要规模的生意其实是少数。我时常想起以前见过的很多小而美的公司,例如以前见过的一家叫做SCIPA的瑞士公司,专门做高端的用于钱币印刷的特种油墨,例如光变油墨或者其他的高安全性油墨。公司成立于1927年,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造币公司都有合作。这家公司一直都是一个Private公司,从公司历史上也没有见到风险投资的身影。他们的特长就是油墨,做到极致的油墨,做到每个国家的钱币上都有他们的身影。虽然他们不公布自己的经营状况,但是我不用特别用力想,就能猜到他们一定是相当挣钱的。这种生意其实就不太需要扩大规模。而这个市场又没有大到让所有的化工巨头们值得花大价钱和精力去拼杀,所以他们的护城河够高(特种油墨的技术门槛不低,研发费用不菲,而且和世界各国的造币厂家形成的信任更是一个大门槛),又没有那么多近在眼前的竞争威胁,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市场规模够大的就一定要有VC呢?其实也不尽然。考察现在比较有名的消费品牌,好像也不常有VC的身影,虽然市场规模大得惊人。想想那些大品牌例如百事、可口可乐,还有其他的一些快消品巨头。品牌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而VC正好不见得擅长这个,因为VC的基金都是一期一期的,周期比较短。可能等不到一个小品牌成为消费领域的大品牌。即使是现在非常火的很多互联网消费品品牌,我自己本人也觉得不见得最终能够成为百年老店,反而是百年老店如果把自己的品牌用好,做好线上营销和供应链,能够把新的一些靠钱堆起来的互联网食品等消费品打趴下。当然大家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反驳我,有很多现在的大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也都拿过投资,但是我想,对于品牌经营来说,也许是做到一定规模之后让产业PE进来做推动比VC好。品牌的扩张很难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厚积薄发。
还有一些服务型行业,例如餐饮,也是属于看起来很美,但是实际上很难拓展的。因为有太多限制,有的是限制于人,有的是限制于服务的信任门槛。失败的例子太多了,大家上网或者在微信里看到的“xxx死亡名单”里面星罗棋布的例子我就不用举了。
所以作为一个在VC行业里混生活的人,我最近有两个反行业或者反自我的习惯动作,一个是我不劝人家创业,因为创业是个九死一生的事情。每次有朋友要创业,我都是要先泼冷水,直到他确定自己不创业简直会像我这样夜不能寐。另外一个是我会好好问问,帮他想想,到底他是不是真的需要钱,需要快速扩张。很多事业不是靠人多钱多就行,例如研发,找一百个人,可能不如关键的一个人有突破,例如投资,找一百个人,可能也不如几个人来得靠谱。(此处不是为我们自己机构打广告啊。:-) )
半夜醒来,摸钱包时突然想起SCIPA,就突然想起上面的这一段话。写出来和诸位探讨。
总而言之,世上的生意有千万种,咱们得想清自己是哪种。
2016创业在当下
光量资本 创始合伙人 王维
2016年1月
本文根据王维在2016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与资本论坛(第四届)上的演讲整理而成,2016年1月19日
我从宏观形势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对我们投资人和创业者,目前所处的形势做一个分析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在过去的30中,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当下这样,大家有这么多纷纭复杂的困扰。困扰的核心就是:过去我们走过来了,未来我们怎么走?目前企业面临很多问题。从房地产到制造业,从出口到投资,各个行业似乎都存在着巨大难以逾越的困难和困境。本质在哪里呢?我们过去30年,到底有哪些优势被我们自己关注。客观地讲,中国人优秀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勤劳的民族,我们至少是勤劳的,勤劳使我们有很强的生产效率。当时香港只有四五百万的人口,而香港生产的玩具占到整个欧盟玩具生产的70%以上。
如今,中国拥有13亿的人口,它对整个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改造,是长期和持续的过程,不仅仅是低成本,还有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发展中间,相对印度和越南我们有很大的优势,不仅仅是成本的优势。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更多的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机会在哪里?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出现在哪里?我们知道在过去的30多年来,我们的改革是不断松绑的过程,中国经济的成长更多的是伴随着我们从内地向沿海的转移,包括沿海企业的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过去15年中间,我们沿海企业生产制造的效能提高了四到五倍,使我们整个工资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但是没有提高的那么快。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成长,中国享受WTO这样一个快车以及相关的机会。未来我们怎么看,包括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包括目前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
日本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面临什么样的现状,大家知道日本在70年代有国民收入倍增计划,GDP增长最快时间是69年到79年之间。今天,我们过去的重化工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而新的增长来自于哪里?我们看日本日经指数的变化,85年有广场协议。日本在89年12月31号,日经指数到了38900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在下一年,经历了90年和91两次的下跌,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在91年到15000点以下了。日本的问题在于,日本的银行、企业、政府和中国的结构不一样,随着资产价格的整体下降,日本的投资人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找不到可以去放心抵押的资产,而且这个市值和美元这样的资产相比很弱。我们在估值下跌中间,目前最大的风险是我们上市公司的估值下跌,如果这个触发点被碰到之后,这个下跌将会是非常惨烈的下跌。
中国一方面有比较高的杠杆率,我们的生产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而金融起到的作用,就是把生产和储存一起运行,所以原动力都是来自于科技创造,而不是金融创新,它只是再分配的工具。我们看到七八十年代的资本市场繁荣来自于PC的发明,08年、09年之后的资本市场的浪潮,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下一波浪潮有可能是在大数据领域。为什么大数据会有机会,我们的运算能力和带宽,以及收集数据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人类的思索能力和水平,和我们机器的能力有很多差别。
在这个大的环境下,金融只是一个平衡的工具,有大量的是跟人口结构相关的因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包括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前苏联的经济增长,包括四小龙的经济增长,包括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核心的核心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优秀的政策,最重要的是我们年轻人占的比例很高,除非是北韩这样的失败的国家。正常的国家在大量的受教育者在社会上出现之后,自然带来经济增长,最终有消费,有市场。金融只是熨平的工具,我们可以创造需求。欧洲现在面临穆斯林问题,日本的老龄化也是很严重的问题。未来的50年中国经济问题可能没有现在看到的这么严重,从短期来说问题确实很大,但它有一个回归过程,中长期来说没有这么严重。
我们看到国内哪些行业有比较大的机会。中国过去30年和未来30年市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过去30年更多的是在于如何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我们过去缺少大的住房、汽车、家电以及各种各样的中高端商品。未来30年将是好和更好的问题,就像我们去日本买马桶盖,发现是国内企业的代工,这些问题对投资者来说能嗅到消费者消费取向的变化。大家认为屌丝经济很重要,但中产消费更重要。
大家觉得电商很重要,但是在日本不重要,日本的消费体系做的很好,没有必要通过电商来进行销售。大家知道北京电商很发达,但是看看南方没有北京这么发达,因为北京的问题在于城市结构设计。我们很多城市商超设计,包括配送,包括我们的商业本身是不配套的,所以电商才有空间。
我们看重城市轨道交通,因为中国塞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电动汽车,无论在结构成本和制造工艺上比我们的汽柴油汽车简单得多。包括我们看八米以上的车,中间的补贴,国家和省级的补贴很大。去年下半年以来相当一部分的电动车的销售是有问题的,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结构的成本和优势,加上中国弯道超车的想法来讲,包括一线城市的摇号的限制,未来的机会还是存在的。由于电动车,过去低速电动车变成高速电动车,价格没有上涨多少,这个会有一个核心的增长点。包括养老、医疗、互联网医疗,包括我们看到的大消费,特别是细分消费的各个产业,过去并没有出现真正优秀的我们看好的大规模成长的公司,这些领域都还有潜在的很大的机会。中国的消费有差异化的方式,国内的屌丝经济是有一些量,但是这些产业的商业模式不容易形成真正的巨无霸,因为毛利太薄。
中国的企业有天生的天花板,来自于中国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熟人做生意,我们的上下游企业也是我们熟悉的人,中国归根到底是人情事情,这就意味着有半径,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年能出一百次差,如果一年出三百次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的熟人社会意味着,当我们做一个大规模产品的时候,无法顺利实现,所以人情市场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做大,做大的时候我们面临半径问题。第二就是中国的员工,中国的文化,因为我们根植于这片土地,大部分的是有民族氛围的,这个时候我们很多创业企业的扁平化是被迫扁平化的,因为无法形成真正企业的中层,有一个新的环节,新的单位,他能够得到更好的收入和创业的机会,高20%的收益,很容易把我挖走。所以当我们面临人情市场,面临这样的就业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创业者是被迫扁平化的。
创业中间哪些因素导致成功?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把各个因素摘出来,单独某一因素作为创业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占比最大的因素毫无疑问是运气。运气,对我们粗放企业的成功帮助是非常显著和明显的。过去我们对运气是怎么看待和理解的,我们发现好运气的人是可以传染的,可以传染给其他的一些人,包括运气差的人也可以把坏运气传染出去的。这是什么样的情况,运气其实是一个几率,就是别人把好的交易机会让给你。哪些人容易获得比较好的交易机会,一个是阳光的,第二个是分享的,第三个是理性的。因为你在社会里是一个节点,如果你把所有的节点相连,你发现你发动的能力是远超过你一个人努力带来的结果,所以努力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选择好的方向努力,如何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让自己成为一个好运气的人,这个是重要的。